第1~20章
1(1)
赵旭从恍惚中睁开眼睛,通过一股香味发现自己身上盖着的被子是东染院和绫锦院的手艺。赵旭怀疑自己又做梦了,但这个梦却过于真实。一个40岁左右的微胖妇人称赵旭为殿下,赵旭望着那熟悉的面孔,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1(2)
那位40岁左右的微胖妇人是国婆婆,是一个早就已经从赵旭的生活和生命中逝去的人,但是现在又重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赵旭发现自己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小孩子,他似乎做了一个漫长的场梦,似乎自己又活了一世,重新回到了少年时。
1(3)
国婆婆是赵旭的乳母,上一世在赵旭12岁那年,他身边服侍他,照顾他的下人们全都不见了,其中也包括国婆婆。那时的赵旭感觉自己像是一只笼中鸟,外面充满了各种虎视眈眈的目光。
1(4)
赵旭回过神来,开始思考当下的处境,国婆婆称自己为殿下,说明自己尚未即位,此时父皇还在世,但已经卧床不起,甚至失去了语言能力,开始在各地方召名医入京,时间应为元丰八年的二月前后。
1(5)
元丰八年二月十七,礼部贡院大火烧死了30多个人和大班的考卷。而此时,这件事尚未发生,所以应该是在2月17日之前。而这场大火,却将赵旭身边的人都烧成了焦炭,之后陆续被塞来一堆旧法大臣,身边连半个倾向于新法的臣子都找不到。
1(6)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年仅24岁的皇帝赵煦却在900年之后又活了一世,成为了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历史大学新生。赵煦开始尝试着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下去,并依靠自己的书法技能,乘着互联网爆发的东风,在短视频的浪潮中爆火,并借此被帝都大学的教授看中。
1(7)
但是在2023年的夏天,北方某地在挖隧道时发现了一个金代早期的大型王族墓葬,里面甚至还有宋代帝陵的陪葬物,赵煦作为宋代专家被紧急召唤过去,并在主墓的棺椁里里看到了传国玉玺。
1(8)
考古现场的文字与现实重叠,让赵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那枚串钩玉玺被送到赵煦的面前鉴定时,他终于按捺不住心情,痛哭起来,当场昏厥,再之后就又回到了900年前。
2(1)
赵煦年龄小且身子骨较弱,想通这一切后,就又再次睡了过去。等到他再醒来的时候,天就已经亮了,身边人的服侍让他一时间有些恍惚,再次成为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子。
2(2)
赵煦醒来,感受到宫廷生活的不适应,回忆起过去的权力与悲剧。靖康耻,犹未雪;臣妾恨,何时灭?
2(3)
赵煦让冯景取佛经祈福,斋戒清净。冯景敬重郡王孝道,全力执行命令。
2(4)
赵煦深思谨慎,冯景感受到赵煦的真诚与光辉,心生敬畏。赵煦的举动引起冯景的震惊与敬意。
2(5)
延安郡王的行为令人动容。赵煦制定的斋戒规定,冯景恪守执行,他到赵煦的慈悲与神圣。
3
赵煦考量冯景的忠诚,又回忆起了父皇的身世。赵煦对冯景的忠诚感到安心,回忆了父皇临终前的场景,回忆起他年幼时父皇的举动。向皇后面临着官家疏远、家族凋零的困境,只能倚靠信仰求助。高太后则赞叹延安郡王的孝心,而有内臣暗示延安郡王年幼。太后想起了皇帝的疾病,心情沉重。她虽然尊重制度,但对儿子的新法不满,觉得应该尊重祖宗的制度。她担心朝堂上奸臣乱党,忧虑社稷宗庙的安危。高太后听到有人在大相国寺祈福,祷文中提到延安郡王,立刻震惊,怀疑皇后的用意。她意识到这是在向世人宣告皇帝有儿子,并且已经长大成人,是在提醒所有人要警惕。她开始怀疑蔡确和皇后合谋的可能性。高太后决定前往庆宁宫查看情况。与此同时,皇后在崇政殿外遇到了高太后,高太后表达了去庆宁宫的意愿,并邀请皇后同行。
4
赵煦回到元丰八年的第一个早餐,自己选择了食物。吃完后,命冯景准备纸墨,在案几上开始抄录。赵煦回忆起幼时被赞赏的场景,心中触发前世记忆,感慨父皇盛宴之义。在冯景的陪伴下,抄经时不慎弄脏了纸张,冯景及时递来新的纸张。父皇健康时的形象在脑海中浮现,感激获得新机会,誓振兴皇宋,补偿父皇。完成抄经后,祈愿父皇康复,母亲万寿。请求侍卫准备墨水时,见到高太后和向皇后,激动难控。见到高太后情绪失控,最终得向皇后安慰。向皇后情系早逝孩子,不愿参与政治。宫中人感动于他们的亲情。高太后认可赵煦的用心。赵煦思考自己计划,意欲在皇后垂帘时扭转命运,但皇后并不渴望权力。
5
皇后抱着赵煦哭泣,赵煦喊母后,皇后感受着孩子的温度,心中复苏。阎守懃看到这一幕,心跳加快,意识到难得的机会。他向高太后与皇后道贺延安郡王孝心,皇后感动紧抱赵煦。其他人也向太后、皇后道贺,赵煦则表现孝顺。皇后感受到母性,温柔照顾赵煦,但高太后留下疑问。向皇后执意送高太后,然后回宫。她握住赵煦的手,心生烦忧。阎守懃见状,有了主意。高级内臣要升迁需外任,但外任充满挑战。没有靠山,外任易踩雷,或被流放。通过外任考验,内臣或能脱离内侍之位,成为大臣。阎守懃想讨好皇后,以获得顺利外任,得到皇后青睐可避免困难。如能赢得延安郡王支持,未来或可一飞冲天。
6
高太后前往福宁殿,官员们前来行礼。高太后询问老太医孙奇,皇帝的情况。随后,她进宫探望病重的皇帝,得知宰执们请求祈福,心情沉重。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皇帝,她心痛不已。接着得知皇五女急病,下令太医局全力救治。太后祈求菩萨庇佑,内心忧愁。皇帝和公主同时生病,皇帝感受到宫中状况混乱,心烦意乱,无人倾诉。洛阳的老臣皆不在京城,而京城中却盛行小人进位,让人忧虑。高太后厌恶京城的宰执,视之为小人。她最喜欢的儿子是次子赵顥,即雍王。赵煦回忆起之前在后世见过的名医钱乙,但后来他受到迫害,使他意识到党.争之荒谬。此刻,他询问钱乙关于自己和公主的病情,尽管钱乙说公主已好转,但赵煦还是心存疑虑。赵煦质疑钱乙的话,让钱乙宫中留宿。钱乙委婉拒绝,但赵煦想到了去年公主夭折的事,担心夜晚发生意外,向皇后出面支持允许了赵煦的要求,安排钱乙留宿皇城,并赐予医廨。赵煦表现得十分孝顺,向皇后深受感动。
7
赵煦陪向皇后吃斋饭,食物虽不及外面的味道,但温情浓厚。向皇后感受到赵煦的孝心,心情舒畅。她深知守望宫的责任,虽不舍但别无选择。赵煦则专心抄写佛经,将孝字视为护身符。向皇后回宫后,忆及赵煦的乖巧,心情一片暖意。在官家病重的情况下,她试图用胜利的消息振奋官家的士气,希望官家能早日康复。向皇后询问官家的状况,了解消息之后,心生疑虑。她决定亲自探望官家。在与宫廷内臣说话时,皇后保持警惕,她意识到张茂则可能隐藏着什么东西。王安石失势,旧党欢呼,向皇后洞察局势。宫廷动荡,皇帝病重,朝野不安。向皇后担心,无人像韩琦那样,能稳定局势。宫内外消息频传,难以控制,有内臣消息泄漏。台谏反对封锁消息,力图干预。向皇后料想,明天宫门关闭前,消息必将外传。
8
赵煦抄写延寿经,因为年纪小,不得不休息。冯景提醒时辰已晚,赵煦方悟所见为漏刻。此漏刻由欧阳发所造,虽刻度细致,仍不及今日技术。他忆及浑天水运仪,先进钟表于靖康后殒落,技术遗失。自责之情油然而生,感觉生命短暂,未得夺取皇位机会。自认无力为真君,就连向皇后皆知之。兄弟中唯赵佶可继位,然与向皇后交恶。鉴于地位,向皇后必不立赵似了。故,赵佶成唯一选项,即使勉强,亦必为之。赵煦志存壮心,愿活得长寿,变革一切。向往乾隆长命,提倡规律生活。在花园漫步,回忆童年欢乐,但知童年无忧已逝,此生不得轻松。曾是木偶的他,隐藏王者之魂十六年,对御龙直忠诚,明知共命运。赵煦知只需偶尔示人,可确保其忠诚。朱德妃之谦逊感动向皇后,决意表彰其功绩。
9
赵煦一觉醒来,得知公主病危,心情复杂。开宝寺大火导致多位官员丧生,情势严峻。政务官阶改制,京官死亡引发众人议论。赵煦决心战胜过去的阴影,掌控局势。火灾造成惨重损失,全国哀恸。李定作为知贡举,了解自己责无旁贷。尤其被烧死的三人身份敏感,其中翟曼是韩王、冀王宫讲师。他们都是新法支持者,教授皇子启蒙,如今全都死.了。这已经涉及到了宗室子弟的师傅,牵扯宫廷中重要人物。宰臣们回忆起类似的大案,警惕重重。官家已病重,不能承受惊吓,此事不可向他禀报。蔡确和王珪均表示同意,必须稳妥处理,以免引发更大风波。在宋朝的汴京城里,没有什么事情能瞒得过人。就连皇帝都难以瞒住消息,更别说大臣们了。一旦被揭发欺君行为,将受到严惩。蔡确从儿子手中得到一份小报,上面刊登了禁中的秘闻,延安郡王为皇帝抄写佛经祈祷,蔡确顿悟,决定效仿韩琦韩忠献的做法,相辅扶幼主,以求功名。
10
赵顼体弱多病,言语已残,欲保权势不退。皇后见其状心生怜悯,呈赵煦书写之佛经以慰其心,而赵顼则猜疑皇后欲立太子之意。回忆探视病危父帝之时,曾听韩琦示意留守,终由文彦博请问父帝确定太子之事,令赵顼深思。文彦博请求圣意,韩琦则请示先帝,获准立颖王顼,后张方平起草立太子制书。赵顼目睹一切,悟知权力非亲子所系,心生自嘲。尽虽不满,却为权势所裹挟。太后、皇后退避议政,士大夫警惕外戚内臣介入国事。历代宰相逼迫慈圣退政,沿袭古制治国。自宋立国以来,未有外戚内臣武将强大之事,文臣主持天下。章献明肃皇后因幼主不能亲政,代行君权,引来朝野疑虑。高太后询问向皇后昨夜公主病情,皇后解释由赵煦所求,未请示下命内臣施药。高太后知两家渊源,不计前嫌,望皇后善自安顿。高太后赞赏皇后应对得当,授权六宫之事。皇后明知此举代价非小,然为赵煦安危,故毅然接受。面对高太后,她坚持内务,不受外来干扰。高太后感叹皇后专心抚育赵煦,故命其负责,皇后唯命是从。
11
高太后与向皇后在便殿等待,未获得髃臣离殿之信,却收到一纸进奏。张茂送来宰臣们请见的请求,宰臣们请求见面,诉说开宝寺贡院失火之因,引起高太后的询问。开宝寺为皇家寺庙,意义重大,失火之事令人震惊。太后、皇后为此感到担忧,猜测僧人的纪律或许有所松懈,或者得罪了佛祖。历来僧人放纵行为,为人所熟知,细节难以一一述尽。高太后与向皇后商议寺庙中不良现象,指责僧人的行为。他们发现寺庙中不仅有借贷行为,甚至还有逼人还债的情况。蔡确心中稍有不悦,然无可奈何。面对虔诚之太后、皇后,不得不顺从而无他选。幸以开宝寺大火一事,开启先例,以便日后援引。高太后与向皇后不以为需上禀朝廷,故蔡确才提出此议。臣子详报火势,乞领导。百官随即跪请。在座有略知异状者,但莫敢言。内臣不得言,否则明日将受处分。太后不保此人,亦不保之。祖制如此。
12
一老内臣拜见少主,问安无恙。赵煦静坐,接受敬礼。老奴是先帝留给赵煦之臣,提供忠臣名单,奠定政治基础。赵煦寻思身边忠臣命运,评价梁从政、章惇性格命运。问及开宝寺火灾,老钤辖颔首。老奴虽无独挡一面之能,却忠心敬主。赵煦稳妥询问议论,表现成熟不似童心。一宦官向君上陈述事实,唯恭唯敬,不敢妄言,不敢扰君心。高太后与向皇后听闻开宝寺火情,怒斥僧人,派金总持主持寺中,以严治僧规。赵煦并不意外,他已知太后之权力,非武则天,亦非明肃,甚不如慈圣光献。赵煦对高太后时代评价不佳,因其朝令夕改,任风驭雨,且缺乏主见。太后选定金总持主持寺中,赵煦微笑,心中暗自琢磨其用处。他在屏风上写下金总持之名,这是宫中之习。有用之人或事,登屏风名录。三见其名,则可升用或查之。此为选拔人才、了解地方之法。皇帝精力有限,难记众臣。故记亮点者。刘、冯闻皇旨,俯首听命。尊贵资序,皆需遵循。
13
赵煦放下消灾经,冯景报告圣人即至,皇帝放下笔,露出天真笑容,迎圣人而至。九百年后的十年留学改变了赵煦。向皇后见到赵煦,欣喜异常,抱住他,感受他的亲吻,心怀感慨。然因贡院火灾,向皇后忧心忡忡,放下赵煦,询问其读书情况。得知其已读《论语》、《孝经》,将读《孟子》,心中欣慰。皇后告知赵煦,资善堂二师不再教他读书,安慰其将有更多声名显赫的老师来教。赵煦明白朝廷变革,准备迎接挑战,决心对抗旧党。他坚守底线,不让其扰乱朝政,通过斗争统一朝野思想,巩固地位。向皇后因担心赵煦无法接受新老师而忧虑,但现觉多虑。冯景心想,这个八岁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决定保持沉默,不泄露任何信息。
14
向皇后在庆宁宫留到夜深三刻,依依不舍离去。她带走了赵煦昨日抄写的延寿经,回到坤宁殿细细研读。在经文末尾,见到严延安郡王所书:祈愿父皇快病愈,祝福母后万寿长久。向皇后触景生情,欢喜不已。严守懃报喜入宫,得知朱、任、崔三家皆支持皇后,心生喜悦。皇后问及消息,严守懃称三家皆称赞皇后贤德。虽知言辞或不尽如意,但三家答应支持。皇后大悦,赞许有加。询问严守懃入宫年数,表示已到差遣外任时机。允许他带御器械出任差使,并奏请官家加衔。严守懃喜极而泣,意识到这一衔位的重要性。皇后考虑到了国家的安危,深知朝中局势不稳。四大王特意通过乳母安仁保佑夫人传达消息给她,已经注意到了这时候的情况。她决定采取措施,以防范可能的危险。皇后派张氏前去传达命令,要求石得一速速入宫服侍,以避免引起怀疑。尽管张氏心中忧虑,但皇后却说不会有人敢胆大妄为。皇后心怀忧虑,但决心坚定,以维护国家稳定。
15
在保慈宫内,高太后闭目养神。张士良奉命来见,带来探事司的报告。太后询问报告内容,揭示了内廷权谋。皇城司受帝后指挥,成为后宫干政之渠道。张士良成为高太后的眼耳,探事司成为她手中的利器。报告中涉及御史中丞黄履不当言论,引来高太后思虑。尽管黄履为天子亲信,但言论仍不得不引发高太后疑虑。台谏之辈一直要将二王赶出内居,此事高太后早已熟视无睹,只因现今皇帝病重而多有忧虑。御史中丞黄履面临两难境地,必须发言以避免被指责为两面派。他的弹劾可能导致银台司官署淹没。高太后得知京城民间议论,感到不安。内探泄密,使得禁中消息外泄。高太后愤怒,责问为何不加以整治。但内探多受命泄密,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后,内臣们开始向外泄露消息。高太后对仁庙嘉佑之治感到满意,认为当今乱象损害祖制。她警告粱惟简等密切监督内探行为。最终,高太后决定不追究赵煦纯孝的事情,以免暴露疑虑。
16
王珪身为宰相,居住在利仁坊,虽不如宣化坊华丽,但远离御史台的喧嚣。夜晚,他享受妙龄舞女的翩翩起舞,围绕着丝竹管乐,暖意融融。房间内火盆通红,仆人细心照料。这种奢靡享受全由朝廷承担,宰相家的尊贵由此观之。在宋代这个时期,官员享有丰厚的福利,包括赐钱、俸禄等,保障了他们的生活无忧。王珪作为尚书左仆射、国公,享有无数福利,其中公使钱就达一万贯,此乃一例。这种奢靡不仅激励着士子追逐功名,也是天下士人的梦想。王珪听着歌声,怀念王安石,感叹岁月无情。忽然,长子王仲修带来消息,引起王珪的注意,因为刑恕在汴京城有着极高的地位,是新旧党之间的枢纽。王珪得知王棫复出计划,料到高遵裕或谋复出。刑恕传达王棫消息,意在借机接近高太后。王珪欲借高遵裕之势亲近太后,表明忠心。此事关键,王珪苦于无法表达。王珪嘱儿小心谨慎,以免泄露,否则父子俱难幸免。
17
光阴匆匆,赵煦生活有规律。每天早起读佛经,午饭后与向皇后亲近,偶尔送花表心意。晚间按时入睡,早已养成自律习惯。一日,赵煦得知妹妹康复,欢喜之余等待家人来访,尤盼五娘重聚。回忆往事,妹妹夭折曾让他伤心,更怀念亲人。历代子女多早逝,仁庙唯一生还,然其后代却短命,令人感慨。想到自己失子之痛,赵煦情绪复杂,心中难平。赵煦想着必须要生个儿子,还有要修新宫殿,如果像仁庙那样养不活儿子,再多功业也没用。没等多久,德妃和公主来了。赵煦迎接,见到生母朱氏,虽然久未见面,但一眼就认出来了。朱氏奢靡享乐,赵煦叹息,但也由着她,毕竟比起后宫勾心斗角的人,她的优点是在深宫中没花多少钱。赵煦恭敬地行礼,口称母妃,上上辈子经历丰富,如今是成熟冷静的君主,懂得利己之道,掌握权力。虽然面对母亲,但他十分冷静。
18
朱氏见赵煦,急忙抱之,细察其身高。赵煦答以成长,朱氏慰之。转眼间,五娘挣脱乳母,投赵煦怀中,诉久别之苦。赵煦嘱咐其听姊之言,不得再为顽劣。又见十娘,年幼可爱,令人怜惜。赵煦对此生兄弟姐妹情深,虽然与前世不同,心内有所期盼。他史书所知,知其妹妹早逝,无后,感慨万千。赵佶,与其关系最佳,竟是其竞争皇位未曾预料之人。对赵佶的轻视,导致其最终胜出,赵煦对此深感讽刺。靖康之耻,更是令赵煦悲愤,认为非赵佶父子不能。今日重逢胞弟,赵煦温情融融,邀之同玩。赵煦与弟弟妹妹在庆宁宫内玩耍,疲倦后赵煦让他们休息。他与母亲谈话,母亲表示将其托付给皇后殿下。赵煦应允孝顺,希望母亲照顾其他兄弟姐妹。赵煦决心长大后,要让所有人对他忠心耿耿。
19
赵煦陪着朱氏,感到午时将至。朱氏意识到该离开了,便欲告别。赵煦却提起一个事情,询问是否带五娘向太母殿谢恩。朱氏因急而忘。赵煦安慰称太母宽宏仁爱,不会责怪。但提醒朱氏及时行礼以补救。朱氏担忧,因高太后强势自傲,心存忌惮。赵煦则提议请向皇后代为求情,朱氏喜极而泣。赵煦心知母性情淳朴,但对礼法政事不甚了解。他决定利用朱氏来让高太后产生善意或授予重任,以此来巩固权势。赵煦对母亲和皇后的关系充满信心。粱惟简告知高太后,石得一回宫了,高太后疑惑,但并未追问。粱惟简透露皇五女状况,高太后心生疑虑。然而,老宗元来报皇后与德妃乞见之事,高太后听闻后心情骤变。德妃前往庆宁宫,被延安郡王询问为何不前去保慈宫谢恩,故请皇后出面求情。高太后得知此事,对皇后之行径愈加不悦,赞赏延安郡王知礼。
20
赵煦晚饭后即将散步时,内臣冯景通报:保慈宫太后遣老宗元来访。赵煦喜笑颜开,因老宗元为旧识。上任后被贬出京城,仅因旧情留命。赵煦笑容盈盈,召见老宗元,发觉旧日相处近九年,竟已遗忘其容颜。赵煦询问太后旨意,老宗元呈上礼单,赵煦婉拒并表达对读书的执着。送别老宗元后,赵煦想起在高太后庇荫下求学之苦,心生感慨。太后得知,称赞赵煦孝顺聪慧,命夫人缝制小衣服备用。又命老宗元送《春秋》至庆宁宫供赵煦研读。次日,赵煦接受太后赠书,决心阅读,还将读后记录送至保慈宫给太后。赵煦命太医定期诊脉,高太后得知,赞赏赵煦懂事,赐书。高太后感慨官家福至,因孙子孝顺而庆幸。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
第21~50章
21
太平坊里的高遵裕听到了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儿子告诉他王玉禹的言论。高遵裕愤怒地责打了儿子,并警告他不得再与王家来往。他认为这会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他们一族。高遵裕意识到王家已经陷入危机,但他也清楚自己介入会导致更大的麻烦。当晚,王珪得知高家已经与他们断绝联系,让他感到震惊和绝望。王珪决定要搅浑水以躲避灾祸。王珪虽历经沉浮,尚立不摇。外人嗤之以三旨相公、京土,而智谋非凡。危中敏锐,决欲以内臣李宪为擢起,虽其战功彰显,而内臣耳,乃可为我用也。乃裁旧年奏疏以虐之,虽知其或生大祸,犹以为然。惟东华门外之名为真雄,尔曹非进士,亦非士大夫也。王珪于是得以射箭李宪,乃决意之事也。
22
赵煦享用早餐后,询问今日日期。得知距离立储和父皇驾崩不远,心情沉重。他了解父皇健康每况愈下,每日清醒时间越来越短。赵煦深感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失误。内外压力重重,他被盼望着,也被指望着。一则御史弹章指责李宪,使赵煦警觉。虽然上辈子李宪贬责发生在即位后,但现在却提前了,让赵煦感受到危机。赵煦意识到了李宪对大宋的重要性,因为他被贬将会导致投入和心血全都付之东流。赵煦想对付奸臣司马光、吕公著,还想恢复被贬的李宪的名誉和地位。
23
在宫,冯景和赵煦议御史弹事,语及黄履行、御史台事。而景意念宪狱,明于事。初,宪遣使劝毡出兵,而使者诈报毡意而发御史劾。太母高定黜.宪。司马公上书,使太母察宪。太母之信,光之等重矣!太母意欲依事,不别置朝士。自司马光、王安石等夷人外,几无获免。庆历新,失其一故,拱辰发苏舜钦贪.污之小事,举一系之事。拱辰劾他宰辅,即范公等失势,政终矣。事在劾大臣更谨,恐更为似状。然太后不之问,犹误导,致宪等坐,竟被黜。今赵高煦意欲为宪说,为其深知,今于宪者则是己击之。
24
赵煦深知自己无力救李宪。即便是未来的太子,也不被重视,大臣只向太母奏事,他只能见到他们的背影。他意识到朝堂上无人真正重视他。因此,他需要外援,但不能直接求助皇后,以免引起高太后的不满,而高太后一旦决定了事情,难以改变。他回忆起了历史上太后的强势。为了保全国家稳定,他决定顺应高太后,避免冲突。他深谙君王之道,开始塑造自己的形象,向皇后表现孝顺懂事,向高太后展示好学守礼。他认识到君王需要学会伪装,因此开始认真读书,并巧妙地立起自己的形象。司马光以洛阳为栖身之所,专心著述,反对新法,称颂旧法。他不求官职,不犯错误,成为旧党旗帜,备受推崇。与其他官员不同,司马光不做事,无可指责,因而备受仰慕。即使新党内部也有人对他抱有好感。如今,赵煦主动请教高太后读书,希望留下千古名声。他相信高太后难以抗拒此诱惑。这般行为如周太姜之孙周文王,将留名史册,成为万世楷模,传颂不朽,成为天下榜样!
25
高太后回到保慈宫,担心皇帝病情未见好转。她感受到了来自朝野的压力和焦虑,同时朝廷也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尽管心中有想法,但她明白没有支持是不可能行动的。即使她想让自己的爱子继位,也顾虑重重,没有人会支持。她对雍王的行为十分纵容,认为只要不谋权篡位,就无需担心。正在思虑间,却接到庆宁宫冯景来访的消息。高太后对从前在深宫中少有接触的孙子印象很好。赵煦懂事孝顺,尤其懂得礼法。他主动给父皇抄写佛经祈福,还知道为太母、母后、母妃祈福,而且措辞有序,符合礼数。高太后认为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她心里感到高兴,但也有些嫉妒皇帝,因为皇帝的长子孝顺、聪慧,而她的爱子和其他儿子却不如此。她听闻冯景来报,赵煦命他来向高太后请教。听完赵煦的话后,高太后心生欢喜,感觉孙子的话说到了她心坎上。她觉得孙子说话非常动听,感叹不愧是自己的孙子。虽然心里喜悦,但高太后还是保持着矜持。她回问冯景确认赵煦的话,冯景郑重其事地表示是赵煦原话,绝无更改。高太后暗自庆幸有这么贤孙,心中十分满足。
26
高太后接过春秋书册后神采飞扬,认为赵煦用心读书,称赞其治学态度。赵煦每字每句投其所好,高太后心花怒放。冯景因侍奉皇子读书而受赏。高太后对其叮嘱恭顺侍奉延安郡王,冯景战战兢兢。高太后满意后叫老宗元唤张士良。高太后再次拿起书,赐书给延安郡王,并遣人求教太母。太母称赞圣谟光大,高太后想要教导一位明君,比姨母声名更盛。她是要强又爱面子,在张士良面前询问治《春秋》者。张士良提及邓润甫,高太后回忆起他治理郑侠狱的事,深感不可。她回忆起王安石因此罢相的事,对奸臣深恶痛绝,决不让其参谋。张士良提及曾布,高太后想起曾巩的功绩,要求请曾布至集英殿。
27
大宋学士院设于大内,与枢密院毗邻但独立,为文臣向往之地。张士良初访,内心惶恐。学士院藏书甚多,新任学士必先学前辈之作。见到曾布,张士良感慨万千,曾布赐书勉励,更令其铭记。曾布重回汴京,感慨物是人非,四十九岁已近知天命。经历沉浮后,曾布已成熟有想法。前往半山园见王安石,发现其已完全改变。曾布感到惊讶,因为高太后传召他。他知道这与他的兄长曾巩为皇子阁官员有关。他明白这意味着自己可能会被任命为天子的私人顾问。这让他心潮澎湃。他意识到自己有望成为帝师,类似于当年的杨亿和晏殊。他不禁感叹王安石时代的结束,但也意识到吕吉甫不再朝廷,局势将发生变化。
28
学士院和集英殿相距甚近。曾布换上朝服,在张士良引领下,迅速到达集英殿。集英殿昔为大明殿,是殿试之所,也是君臣大宴之地。曾布进见皇太后,谈论治《春秋》,却提及邓润甫、李邦直等人,遭到皇太后直言不讳的批评。高太后询问曾布家事,实为询问皇子读书之事,曾布心中忐忑不安。曾布听到高太后的话,心跳如雷,但他镇定自若,已经养成了定力。不再像熙宁年间那样,听到别人称颂或攻击他时会失态。他向高太后建议召集三省两府重臣商议皇子的读书问题。曾布聪明地猜到了高太后喜欢听的话,并表示赞同。高太后对皇子的教育感到满意,特意告知曾布,并让他传播出去。曾布听后连连拜谢,赞扬皇子好学、孝顺。高太后感到遗憾,原以为直言者是奸臣,实则是教导皇子有方。虽然他们已去世,但高太后决定优待他们及家人。她请求曾布解答皇子的问题,不容推辞。曾布表示愿意遵从。他内心激动,似乎已看到了宰相之位对他招手。
29
高太后赐曾布一册《春秋》,曾布欣喜之际,发现书中,六岁的郡王赵煦有着详细的批注,心生敬畏。尽管郡王年幼,但曾布惊讶其对《春秋》深刻理解,感叹其赤子之心。高太后赞许曾布,希望他解答皇子的疑问。曾布顿首谢恩,誓死忠君。高太后感慨称赞皇子前途无量,曾布坚信唯一皇嗣应为长子,礼法所定,朝野一致认同。曾布受到兄长和老师的影响,主张开源节流,与王安石和吕惠卿的政策不合。曾布以直白、简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得到高太后的认可。虽然儒学思想相通,但在细节和道义上存在差异,这在春秋三传的不同解释上最能体现出。
30
赵煦接到高太后亲笔写的《春秋》。赵煦看过后发现,书中文字虽为高太后所写,但内容和思想水平不符,推断为曾布所为。对曾布,赵煦并不信任,因其造谣赵煦并在私人笔记中广泛传播。赵煦在书中圈注了一些问题,暗讽高太后。赵煦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工具。指出批注的问题,既是对高太后的挑衅,也是对儒学的轻视。 赵煦在现代留学中摒弃儒家神秘光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他利用孔孟之名潜移默化高太后,传达自己的思想。赵煦已经认识到了周平王等古人的丑陋行径。赵煦提出挑战高太后的问题,他想借助高太后力量传递自己的声音。
31
王珪骑马前往皇城,努力保持威仪,不让人发现他已年迈。王珪不愿退休,拒绝劝告。他想起王安石被迫辞相的经历,感到忐忑不安。如今朝局不稳,他的决策可能招致灾祸。他期待李宪分担压力,以免引起过多关注。然而,蔡确的话却让他感到不悦。王珪原本想通过提议改变官制来增加自己的权力,但被蔡确打压并批评。他还得知蔡确被任命为托孤顾命,而自己却未得此重任,感到不信任。王珪深知,自己可能被人揭发过去的错事,因此感到焦虑不安。李清臣提出了立储的建议,使王珪感到恐慌。王珪试图搪塞,但被众人质疑,特别是那些得到天子信任的大臣们。
32
赵煦在庆宁宫看书抄经,故意留高太后的书信等向皇后上门。向皇后来访,赵煦立即迎接,并表示等待向皇后来。向皇后询问赵煦学问问题,感到欣慰和感动。赵煦提到要向向皇后请教学问。向皇后出身书香之家,自信能教好赵煦。赵煦点头表示知道,但心中暗笑。两人之间存在微妙的权力斗争,赵煦成为向皇后在乎的事物。然而,赵煦只是个孩子,即使犯错也被视为正常。这个下午,赵煦在向皇后的辅导下开始学习。整个下午,赵煦在庆宁宫中跟随向皇后学习。向皇后辅导着他,赵煦认真聆听,偶尔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关心向皇后的身体。向皇后满心欢喜,觉得教导赵煦是件愉快的事。然而,她也忧心忡忡,觉得赵煦太聪慧,自己可能跟不上他的学习速度。她回想起国朝旧事,提到让晏殊陪伴仁庙读书的事例。然后她问起赵煦的笺记人,得知是邓润甫。虽然不喜欢邓润甫,但认为他是潜邸大臣,有大用。于是,她派人抄录了赵煦的书。
33
赵煦早上醒来,发现向皇后突然前来。向皇后解释她来督导赵煦的功课。过去,她不敢离开福宁殿,以免有人趁机作乱。但随着石得一回宫,官家非常高兴,向皇后请求让石得一侍奉官家,得到允许后,立即通知了宰臣。这让向皇后有更多时间照顾赵煦。赵煦对他们的勾心斗角心知肚明,但装作不知。他和皇后一起用早餐,然后继续学习。突然,宰臣们求见赵煦,要他去福宁殿。向皇后担心官家身体有变,但严守懃告知暂时无事。后来,赵煦哭泣询问父皇是否有事,向皇后安慰他。然而,事实是赵煦早有预谋,这些都是他的计划。虽然他想掌握大权,但他也明白康.熙的方法不适用于他。除非万不得已,不应轻易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掌握权力并非只有武力一途,还有其他方法。赵煦尽管年幼,但也能掌握权力,但向皇后并不了解。她对赵煦极为爱怜,但未意识到他的能力。在庆宁宫外,王珪因昨日失言感到尴尬,而右相蔡确则意气风发。嘉王的话让蔡确开始思考,最终下定决心。蔡京和刑恕告诉蔡确内外议论延安郡王的事,皇后与邓润甫的行动引起了御史台的关注。这些消息已经传出汴京,或将引发巨大变化。山雨欲来风满楼。
34
蔡确听完刑恕和蔡京的言辞后,整夜未能入眠。他不敢私下会见其他宰臣,以免引发世人谴责。他迫切希望与人商讨,于是派遣儿子逐一拜访宰臣。曾布的回答含混不清,间接承认了与保慈宫皇太后有关事情。蔡确十分困扰,立即派人打探汴京城各处的消息,得到的信息令人震惊。舆论已经达到了极端,连城里的孩童都知晓细节,在汴京城中到处议论纷纷。蔡确感到意外和紧张,特别对消息来源感到怀疑。在天未亮之时,他仓促前往宣德门,与其他宰臣商讨对策。大家获悉更多消息,不仅限于汴京城,整个开封府都在议论,甚至远至白马县也传开了。他们终于意识到犯了重大错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面对司马光等人的责备,他们感到无地自容。然而,他们决定将责任推给王珪,以避免牵连。蔡确则决定抓住机会,一旦立储事宜确定,便能借机获得功劳。最终,他们带领众人前往庆宁宫,恭顺皇后的命令。延安郡王向太后表示尊敬,并孝敬皇后。宰臣们因为自私争权,错失重要消息,感到愧疚和懊悔。他们进入庆宁宫,见到了皇后和延安郡王。赵煦被皇后抱在怀中,静静地注视着宰臣们,特别是那位老臣王珪,心中不禁涌起复仇之念。赵煦下决心不再给王家机会,永远扼杀王家复兴的可能性。
35
左相王珪等宰臣建议皇子居于福宁殿,以确认其继位地位。此举寓意重大,显示了大宋朝的传统。在此国家大事上,士大夫与天子同治天下,如韩琦的支持使他们感到自身尊严。即便文彦博等在朝堂上直言不讳,亦不受太大阻碍。向皇后听闻群臣之言,对皇子地位感到安心。众臣一致请求皇子迁居福宁殿,稳固其地位。赵煦首次着郡王服,象征地位之正,服饰彰显尊贵地位。此举实为提升宰臣地位,降低皇族地位。向皇后称赵煦为我儿,使宰臣震惊。王珪等赞同,称此为国家幸事。赵煦保持矜持沉默。赵煦随众臣、向皇后坐步撵前往福宁殿,御龙直护送。高太后派使者迎接,仪卫开道,经东华门至内东门。赵煦知道要掌握主动权,积极塑造形象,限制高太后。其行动迫高太后无路可走,储位非赠予,乃争取。赵煦决意主宰国家命运。默念抱负,握向皇后衣袖,准备继续伪装至成年。
36
在福宁殿前,燕达率领亲卫护卫皇嗣,身着甲胄手持斩马刀,深感厚望与信任,决心捍卫皇族安危,以威仪震慑奸邪乱臣。即使有人劝谏,仍坚持亲自护卫,以彰显天子之威。当宰臣、御龙直护卫皇嗣到来时,他率部退避,长身拜谒。赵煦遥望,感慨万千,燕达为其多次护卫,守护成长,虽以不明死因殉职,却彰显皇族对其信赖。
然而赵煦知晓,亲政后彻查立储以来之一切,故明了燕达之言论为己招来巨难!致使成为众人眼中之钉,欲速除之!今日,赵煦提前至忠诚之福宁殿,排除危机、隐患,终不再为群臣眼中之钉。燕达之命运或已改变,或不至于于五十九岁暴毙。此乃赵煦之志向,故于高太后前谦卑也。赵煦深目燕达一眼,为向皇后所扶抱,踏下御阶。宰臣随行,殿门张开。皇权开启,宫阙展示。内臣石得一持净鞭,宣布皇后、皇子、宰臣入觐。蔡卞书写记录,赵煦入内,殿中宫人、内臣、太医纷纷向皇后、皇子行礼。高太后已换太后服,皇后亦备舆服。六部大臣及官员候旨于福宁殿。
37
向皇后携赵煦初入福宁殿,见众臣拜见高太后。赵煦初次入殿,感受新奇陌生,母后引导,恭敬礼拜,询父母安危。高太后称赞赵煦优秀,群臣纷拜称赞,祖宗满意。太后端坐椅上,帷幕开启,殿中寂静。太后笑语群臣,赵煦闻称颂,心不安。黄麻纸、立储制演变显权谋。太后决立储,指定章惇书,彰强势。王珪推脱,蔡确转交,权谋斗。宰臣认章惇文字,珪言入漩涡,政终。珪唯谦逊请罪,望宽恕保宰相体面,历史必谴责。蔡确命签,珪顺从,黄麻纸成文书,待天子批准,成有效法,言毕,左揆呈笔于御前。
38
朝臣完成签押,分班再次奏见太后与皇后。太后询问事由,得知奏文建议立皇子为太子以安国家。太后征询皇后意见,皇后顺从太后之命。太后决定呈文给皇帝批示,先呈太后,再送皇后过目。皇帝犹在昏睡,皇后代为审阅奏章。太后已决立皇子为太子,思考其教育,知其聪明明达,甚得赞誉。高太后通读史书,知明之治,期望皇子继承。太后信曾布之言,授以玉牌。向皇后顺从畏惧,见劄子促怜爱,简洁无可挑剔。太后心知大势,待官家醒转,赐座于群臣,感恩而立。太后命人传阅赵煦抄写之经义,群臣惊叹。王珪内心惶恐,热茶稍缓其情,然见皇子笔记,再震惊差点仆倒。高太后与向皇后觉珪之异常,然紧要立储,待帝醒解决他事。
39
在朝臣奏事声中,惊醒了昏睡中的皇帝,太后、皇后闻讯相询。赵煦看到父皇消瘦颧高,眼神失焦,唯独对他一见有光。他跪前痛哭,祈祷父皇早日康复。赵顼目视母后皇后,心中了然于局势。赵煦的哭声入耳,赵顼欲转头,却无力回心转意。高太后吩咐扶着皇帝观望赵煦,向皇后扶持着,皇帝瘦弱如干尸。赵顼望向赵煦,欲再见其继承人。赵煦明白宰臣的请求,心中感慨蔡确的忠诚。向皇后劝说赵煦,赵煦跪前泪如雨下,再次顶礼。赵煦心思万千,不忘前世之憾,祖宗之托,不愿辜负。太后赞同立太子之议,要求按古制宜。
40
赵煦在父皇病榻前接受了宰相和臣民的礼拜。群臣奏事完毕,礼仪有序,天下尊卑分明。太后母后泪如雨下,感叹权力已落入臣民之手。赵煦黯然流泪,不愿破坏孝道形象,跪拜于父前,怀念父皇昔日中风之苦,决心让其晚年安宁。他决意亲自侍奉父皇服药,以弥补不孝之过,并深深一拜。父皇闻之亦泪满双眼。太后称赞其孝心,相信其日后必孝顺自己。向皇后也感动称赞其孝道和学识,感叹有此良子已足矣。太子登基后,因其年幼,加之皇帝患病卧床,政务一片空白。后宫太后与皇后无法干预政务,唯有依赖朝臣议事。然宰相王珪等各怀心思,王珪自知形势危险,担心太子稳固储位后将遭御史台调查。虽设法避免介入,但仍觊觎御史台之权。蔡确欲谋求左相之位,但在人选上遇到困难。其他宰臣亦各谋私利。韩缜意识到形势变化,欲及时请辞以免受御史台追究。太后高太后命邓润甫和曾布处理政务,方才解决了困局。
41
邓润甫和曾布在殿中等待多时后,终于受内臣召见。他们知晓重大事宜已决,需起草皇子的立储词。两人恭敬入寝殿,向皇太后、皇后行礼。太后告知,官家已定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要求起草立储词。两学士请求知晓官家心意,展示忠诚。曾布因受皇太后询问教育皇子而自豪,认为自己在政务和财务方面不逊晏殊。经过交流后,学士获许可并开始起草。这一过程称为宣麻,为大宋朝廷重要仪式之一。
42
在帷幕后,高太后默默观察向皇后,后者低头不语,珠饰掩饰心情。高太后询问她对朝臣意见,得知一切以高太后意愿为主,震惊意识到她的无关重要。局势尴尬,朝臣感知到两后之矛盾。高太后告诉向皇后可以离开,裂痕已生。对向皇后而言,为孩子争取是必然,心怀思念与担忧,开始怀疑高太后。局势复杂,只能仰望病榻上的皇子。群臣前往请示,却发现皇子昏睡,意识到紧迫性。皇子虽幼,却冷静应对,表现成熟,使太后感动。高太后意识误解,深感愧疚。她们受到皇子的感动,对其智慧和善良心怀敬意。
43
高太后与向皇后隔帷聆听赵煦之言,满怀欣慰与骄傲,而朝臣近观其举止,深感震撼。赵煦的成熟与智慧,颠覆了朝臣对幼小皇子的固有观念,宰臣商议应对之策。两位宰相决定仿效古人之智,提议皇室听取国家大事,虽惊人但唯一可行。得其他宰臣一致支持后,向太后与皇后皆予以批准,高太后与向皇后相视一笑。两位翰林学士亦表示顺从太后与皇后旨意。
45
在元丰八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文德殿盛会中,文武大臣聚集,武将列队。太后、皇后和皇子入场后,殿中肃穆,各官员依礼参拜。太后宣布国有继承,仪式庄严。百官舞蹈以庆贺,象征臣服与恭顺。宰相宣读立储制词,高太后代理朝政,赵煦接受贺礼并表态。赵煦意图掌握天下权力,宣布朝臣无需再行礼,预示新时代的来临。大宋有了继承人,新时代已开启。
46
春风拂过洛阳城,繁华喧嚣。尊贤坊北关有独乐园,司马光之居,清幽雅致。园内有读书堂、弄水轩、采药圃等。司马光爱好简朴,常在钓鱼庵垂钓,享受闲适。他称赞晏叔原,感叹士大夫命运。怀念苏子瞻,思考历史身份。忽闻纯甫来访。范祖禹的出现让他备感喜爱,却受妻亡之痛,疾病缠身,临死前写下遗表,大多推荐范祖禹。得京师消息,皇六子或成储君,心情复杂,无法言喻。
47
司马光抵洛阳,受待备至,解蓑饮茶。得京师立太子,庆幸而忧新党。决上表反对,联络元老。范祖禹亦忧,决待证实。对朝局疑虑,权谋难辨。范祖禹惊皇太子智,思洛政影响。司马光主政归天子,忧制度与现实。尹叟请司马光相会,喜笑颔首。感富韩公去世后,耆英失散。经变法后,洛耆英再聚,盛会重现!
48
宋朝元丰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太子赵煦立储,改名煦,寓意仁爱。父皇健康日差,医无法救,引高太后、向皇后绝望。煦侍父心切,父因病濒死,年仅三十八岁。高太后劝煦离,免悲。皇后聆国事,尊太后地位,择时学政,为子未来忧。煦得王珪弹劾,意乱,惜其生死未定。权贵求情,王珪或贬官保体面。煦不易释,质疑王珪罪。太后谓煦幼稚,决调查以息疑。高太后知必铁案以免声誉受损。
49
赵煦与皇后共进早餐,得悉两王欲见。皇后问起二叔四叔,带煦见雍、嘉王,将成宗室。煦思家族,愿助束缚者。见后感叹,尤忧嘉王。皇后安慰,许相见。高太后送别子,兼心忧。别后,日暂聚,太后决保子。禁议调任,引御史反。
50
皇帝病危,无法食物进食,连呼吸困难,太医束手无策,“仙丹”无效。赵煦虽宣告大赦,但父皇病情日深。最终,皇帝不治而亡,赵煦即位,举行登基礼。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灵堂,赵煦悲哀地颁读遗诏,高太后与向皇后被册封,众人敬礼祝福。
44
赵煦在父皇面前跪听群臣谏言,心领神会。他决定借两宫同听政,保持权力平衡,谋求最大利益。邓润甫和曾布共同起草制词,得高太后和向皇后认可。高太后决定定夺立储制词,传阅给各官。向皇后对他关怀备至,赵煦对父皇忠诚,对母后依恋。最后,向皇后决定陪同赵煦去更衣,准备接受群臣的祝贺。
44
赵煦在父皇面前跪听群臣谏言,心领神会。他决定借两宫同听政,保持权力平衡,谋求最大利益。邓润甫和曾布共同起草制词,得高太后和向皇后认可。高太后决定定夺立储制词,传阅给各官,最终向赵煦表示祝贺。赵煦安好,得群臣祝福。他熟悉大多数群臣,仅少数不熟悉。向皇后对他关怀备至,赵煦对父皇忠诚,对母后依恋。最后,向皇后决定陪同赵煦去更衣,准备接受群臣的祝贺。
第51~139章
元丰八年三月初五,父皇崩,太子继。
我赵煦又登基啦。
51
次日,大行皇帝的灵柩入殓于梓宫,举行隆重的仪式。赵煦身穿丧服,庄严肃穆。天子丧期为七七四十九日,期间七次接受群臣慰劳。赵煦年幼,亲自受太后指导礼仪。在祭奠仪式上,赵煦表现得沉稳冷静,赐予茶酒,交托国事,态度谦卑有礼。护卫依旧是御龙直,待遇丰厚,引人瞩目。国中传达陈美人忧心忡忡之意。陈国长公主去世消息传来,高太后悲伤难以自制。赵煦与向太后在保慈宫听到高太后的哭声,似乎感同身受。
52
太皇太后对长公主十分歉疚,不幸的婚姻,感到十分痛心。赵煦与太皇太后对长公主遭遇愤怒悲伤,但权贵王诜罪行难以惩处。赵煦怒斥王诜,要求惩罚王诜,但太后劝谏留面子,赵煦不满。他提议限制王诜晋升以示警戒。
53
新君登基后,宫廷警备严密,各门都有将领把守。大臣留在皇城内。众臣称颂新君仁慈,期盼复兴仁庙时代。政策施行前经过充分商议,百姓享有和平安定。但御史台得知新君仁慈,修改弹章,谋求更严厉批评,为王珪护航。两宰相职位空缺,朝野期待新宰相的出现,蔡确推荐韩绛。
54
庚子之日,韩绛接到汴京传来的天子驾崩消息,深感悲痛。全国举哀,规定丧事细节,接到蔡确密报,得知新君即位和王珪的阴谋。蔡确称赞韩绛,承诺推荐他入朝。韩绛下令家人不得离开官署,期待回汴京,但清楚欠蔡确人情。他幻想重回汴京,成为元老,享受附庙待遇,尽管知道将面对朝堂斗争。他回想与司马光的关系,心中感慨万千。
55
韩绛得报,文彦博亦知新君即位。文彦博劝晚辈后生速至汴京,以免失权,知两宫对新法不满。司马光得知陛下驾崩,悲痛不已,文彦博关心司马光,安慰他还有大行皇帝留下的江山社稷,指出应该辅佐少主。司马光也知少主堪称圣君。司马光拒绝私自入京,遵守人臣礼仪,但文彦博表示时机紧迫,督促司马光依制入京待阙。
56
元丰八年三月辛丑日,赵煦醒来,太后丧服示听政。依制度,两宫听政启用,地点定为蔡确之地,每五日召集合议军国事。赵煦提议召回晏几道,太后称赞其重情,传达给宰执们,命其入京。赵煦心怀得意,布局巧妙,利用晏几道的情感。李清臣私下向章惇透露消息,章惇更期待晏几道崛起。
57
在三月初九,群臣上表请两宫听政,准。当日,两宫与赵煦共同听政,宰臣奏熙河路军功。赵煦对某官员起疑,决定待李宪回京后再议。突然御史台弹章揭王珪罪行,震惊两宫。太皇太后命赵煦读书,向太后审阅弹章,决断处理。太皇太后担忧对王珪家族影响,但希望赵煦不被冤枉。王珪罪名成千上万,难以甄别。
58
元丰八年三月,新登基之君赵煦,宫廷庆典中赏赐臣僚,颁赐诏书。向太后带领赵煦检视宝库,以备赏赐。石得一介绍宝库巨额财富,赵煦心生感慨。大宋熙宁三十二年,赵煦与太后巡视库房,惊见海量财宝,太后感慨先帝勤俭,赵煦发誓善加利用,以益国家。
59
赵煦回到福宁殿,心中思绪繁多,仍惦记景福殿珍宝。香药、象牙、丝绸、吉贝布众多,尤为显眼。吉贝布贵重,自唐时流传,宋代虽见于市,却仍属奢侈品。岭南木棉有限,影响吉贝布普及。熙河兰会路气候适宜,种植棉花最佳。赵煦讨论财政制度,建议条贯管理封桩钱,太后赞同。但朝野隐忧政治动荡,太后担忧太皇太后对王珪激烈反应。
60
元丰八年三月十一日,司马光一行乘船漂流数日,最终抵达汴京城西的河堆垛场。河岸原本应种满榆柳,今却堆积满货物,内臣骑马高视阔步,商贾卑躬。司马光以为国难由内臣所致,遂呈贺表,留心城中变局。范祖禹得太师赐宝马,两人望城感慨时过境迁。匆匆进城。至金明池,怀念旧事,幸能辅佐仁圣天子。司马公入京消息传开,人山人海涌至。司马光保持沉默,以免惹事。
61
赵煦听完奏章心情愉悦,享用蜜水得知司马相公抵京引起轰动。司马光反对新法十五年,成为不可撼动之人。新法改善财政,但市易法、均输法、免行法冲击汴京,百姓生计艰难。商户被迫租官府商铺、购官府货物,朝廷施政伤民。赵煦了解司马光入朝影响,执政们不安。司马光抵京,备受拥戴,执政们无力对抗。见谢安类似情景,新法支持者心灰意冷,民心转移,汴京百姓拥戴旧党大臣。
62
司马光意外受百姓爱戴,汴京民众拥护他至城楼下。他被视为救星,王安石新法祸国殃民,百姓望其解救。太皇太后认可其治国才能。赵煦令其入朝处理国事,以稳固权威。
63
司马光的上书犀利批评新法,赵煦和向太后赞赏其政.治手段。六皇子赵煦以前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慧,向太后决意向朝臣及大行皇帝证明其智慧。她提及历史教训,寄望于赵煦。
64
在保慈宫中,太皇太后因孙固上书而生气。孙固未谈及国家大事,却为罪臣求情,激怒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不满,认为不可放过罪人以免国家受损。太皇太后对王珪之事怀疑,并警示士人不可放纵。对王珪的决意日益坚定。司马光与孙固讨论剥夺王玉禹职位一事,决意反对。认为此举前所未有,宰相是国家根基,绝不容轻辱。担忧此举将带来无尽灾难,为未来铺下祸根。
65
元丰八年三月十二日,两宫发布诏令,高级官员不必留宿禁中。礼部追赠两臣,允许其子入官,并颁发特别恩诏。司马光上书请讨论,韩维入京。御史台持续弹劾,围攻王珪。两宫犹豫,太皇太后欲罪王珪。李定奉命调查京东西路情况。赵煦听取冯景汇报朝野动态。宋用臣请求见面,赵煦觉察朝廷局势难以改变。市易务多年限制汴京商贾,清汴司改善汴河航运,减轻浚汴之苦。尽管有废除清汴司之声,指其‘害民’,但工程仍在进行。赵煦坚持保留清汴司,防止再次废除。司马光支持免役法,却固执废除,政治立场不坚定。
66
在福宁殿的御座上,赵煦注视着宋用臣进入。宋用臣年轻而神采奕奕,身着宽袍紫服。赵煦质问为何未在灵前哭祭,宋用臣心惊胆战。赵煦要求他留在身边,放弃外廷职责。赵煦保留汴河堤岸司,不废除清汴司。清汴司备受旧党指责,但保护汴京百姓,改善汴河航运,消除浚汴之苦。尽管清汴司名义上废止,导洛通汴工程仍在进行,前景未卜。赵煦坚持维护清汴司,以新技术清理泥沙。
67
宋用臣应召至殿,与赵煦一同见向太后。今日新君即位已八天,按遗诏,国丧易月,今为第八月。两宫早起召见大臣,祭天地,通报新君即位之事。赵煦向太后表明父皇欲废市易务等扰民之事,决心借旧党之名。向太后询问赵煦关于父皇的嘱托,赵煦言父皇欲废弊法、施恩于民、改革河堤管理。向太后称赞先帝之设计完美,认为改革将巩固新君地位。
68
太皇太后对大行皇帝极为尊崇,厌恶市易法、均输法,认为外戚对此不满。赵煦年幼未能实行废弊法,却得太皇太后嘉许。在庆宁宫,受到太皇太后称赞,但提出敬献汴河司却遭拒。尽管有心行孝,却遭拒绝。赵煦深知与两宫关系至关重要,决定行动。他嘱咐宋用臣保密,并编写《宋昭宣文集》记录所学所知。
69
大宋皇城内传言迅速,即便是皇宫也未能保密。汴京城各界听闻,震惊不已。章惇感叹陛下决策着眼长远。商贾原对堤岸司控制不满,现在不一样了。向家祖宅成庆贺之所,各方前来寻求支持。向宗回机智应对,深知人心。太夫人得宠后,向家地位大增。与太皇太后亲戚高公纪同进宫,得皇上特别恩宠,礼敬有加。恭敬起身,低头弯腰,步入天子殿堂,顶礼膜拜。
70
在朝堂上,赵煦召见向宗回和高公纪,关心他们的身体。赵煦年幼,仰赖母后,暂与两宫合作处理事务,寻找权力机会。提赏官想法,大臣渴望机会。
71
向太后欣喜看着赵煦自信得体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导感到自豪。然而,当赵煦提出给国亲授官时,太后感到意外。尽管有些担忧,但支持他的提议,测试赵煦的治理才能。太后认为,若赵煦在此方面与读书一样聪明,并非难事。因此,她决定派遣石得一传达这一命令。
72
章惇带着名册,拜见太后。章惇献上名册,担忧两宫权谋,官家势力崛起。新皇帝聚焦熙河路,引发外戚不满。章惇想暂时让他们到边疆。赵煦意识道外戚这个不稳定因素。尽管旧党反对,以前的割地未实现和平,西夏依然侵扰。
73
太后虽不治政,却欲使向宗回任熙河路,此举外戚难得之美差,然对熙河路有所忌惮。赵煦巧言反对战争,引孔子言获太后赞许,心怀天下,太平盛世,感动太后称赞。修建寺庙,超度战亡者,太后赞同。赵煦谎称佛牙舍利在大相国寺,实则在其叔手中,为解其心结。暗中安排人去熙河路,提议科举选拔士子往教书,以鼓励其行。
74
赵煦年幼聪慧,勤读奏疏,见解超群,向太后太皇太后惊叹其智慧。提议建学校奖赏进士,以官职奖赏,获太后赞誉。离开后得知父皇奏疏与大臣建议相似。大宋兴学风气盛行,措大视宰执为恩赐。废除市易均输法引发热议。官家除授熙河路美官,引起旧党不满。司马光称其通圣人之道,韩维赞赏其兴学之举。章惇对举措深感疑虑,陷入失眠。
75
三月十五,朝拜天子之日。因国丧,两宫下诏免朝,宰臣见之迎阳门。为简政,恢复合班奏事。夜晚,两宫会邓润甫,授旨后锁院。次日,任命韩绛为相,司马光为学士,韩缜为判官。十五年后,司马光再入皇城,心中忐忑。他谨言不涉新法,今见面决定大局。整饬朝服,进见两宫。
76
太皇太后与司马光共议。司马光为师保,大行皇帝遗诏之人,建言广开言路,获太皇太后与皇太后支持。提名范纯仁等侍读,备皇帝讲学。两后闻举荐,嘉赏有加,太皇太后引兴学谈,赞范纯仁。司马光见小官家聪慧,如古神童,深为惊讶,敬佩之情溢。然担忧官家效汉明帝,治严战争过度,遂推荐程颢、苏轼等名士辅佐,期引导官家正道,兴学问。尤称苏轼文学才华。
77
赵煦在汴京静听司马光述往,心思飘荡。想及程颢或将不至,改为其弟程颐。范纯仁、苏轼皆贬。赵煦团结朝野,司马光举荐大臣。太皇太后欲惩王珪,司马光力劝,而太皇太后不满,令赵煦忧心。
78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商议处置王珪之事,赵煦建议宽待,二后垂纳。司马光称赞其仁德。石得一报告王珪不幸离世。司马光疑有阴谋。王珪听歌谣怒发,因此身亡,歌谣嘲讽其贪财。太皇太后认为是民意反映。看歌谣内容,司马光震惊不已。
79
王珪死后,太皇太后和御史们不知如何处理。王珪已去世,应该宽容。他们继续弹劾王珪,毕竟死者不能还嘴。太皇太后觉得不舒服,担心被误解。她找曾布商议处理王珪之事,曾布建议定罪但不继续追究,以避免伤害士大夫体面。太皇太后认为曾布的建议合理,决定点到即止。
80
三月十七日,大行皇帝殡葬,赵煦依礼祭祀祖先,举行仪式。祭祀后,大行皇帝灵柩移至景灵宫,百官亦祭祀于此。同时,制作大行皇帝画像,留在景灵宫,其余送至洛阳应天禅院、圣宫和嵩山崇福宫祈福。赵煦接见群臣,慰劳并赐茶酒。韩缜离去后,向太后敦促选举新官以稳定朝政。赵煦忧虑京东路局势,得知当地混乱。他力图促使李定行动,以助新党。
81
王珪逝世,王家却遭受灾难。王仲修孤立无助,灵堂空空,佣人婢女纷纷离去。赵煦心知王家命运,但保持沉默。王家或失国公头衔,或遭破家灭门。赵煦留一线生机给王家,以冯景试探处理。
82
元丰八年三月壬子,两宫发布诏书,命三省官员整理大赦名单,审查犯罪官员和民间罪犯,除去重罪和多次犯罪者。范纯仁受召入京,苏轼职务得以恢复,王诜未获起复。张都知向太皇太后求情不遂。张茂家族被贬。赵煦仰赖向太后庇护,他深谙谨慎,以保全自身太后欣慰赵煦聪明孝顺。
83
李定心中焦虑,贡院大火责任重大。尤其新君老师殉职,身为贡举首领,责难难免。两宫赠礼老师,责任难逃。不欲自承,欲拉人共担。京东路丑闻难掩,揭盖将揭新法真相,惹怒王安石。消息传达迅速,各方虎视眈眈。李定决志上奏,章惇劝谏。李定坚持,民困不堪待。
84
李定献上调查报告,太皇太后震怒,触目惊心。李定坚称属实,甚至愿斩首。太皇太后阅后决令太后观之,怒责违旨臣子。赵煦支持彻查,对吴居厚贪污愤怒。吴居厚以保马法敛财,百姓生活艰难。政策引发民怨,已致乱象。赵煦计划调整政策,认为需改进手段。
85
听报告后,立下诏令彻查,李定领御史往京东路、京东西路查。李定公示榜文接受检举,派监察御史处理事务。赵煦次日穿上天子祭服出城。赵煦顺利乘玉辂至景灵宫,敬呈御容画像,责罚重新绘制。两宫接受李定控诉,调查官员,引爆京东铁马案。然而,市易法、均输法废除,安抚了民怨。
86
赵煦醒来,见向太后在前,询母后来由,太后呈上李定书。赵煦审之,多属实,稍夸。太后观察其态,称三省谴责吴居厚等。赵煦心疑。京东盐铁税增,知吴居厚手段。曾欲召其入朝,遭章惇、曾布反对。吴居厚榷盐行为惊动京城。吴以谋利为主,在京东实施垄.断政策及铸铁钱图谋。尽带收益,亦引民怨。赵煦主张以民为本,维护国家繁荣稳定。
87
太后满意赵煦之答,感儒者之道,忆汉文、唐宗。赵煦言选贤抚民臣,悉察富韩公之功。废保马法建议获太后支持。赵煦明悟中原无力敌契丹,遂放弃骑兵,借宋技术、火器、科技。赵煦主减税,复祖举善。不计京东贡,欲试开放,废过税之议。
88
朝议上,宫臣提拔善抚民、善理地方者。赵煦仁厚举措获民心,决罢废市易法,市场欢欣、物价下降。定朝政礼仪,恢复常态化朝政。贡院大火,试卷焚毁,朝会延迟至午后。赵煦与石得一议京东路,李定行动获称赞,尽畏权贵,为民请命,舆论赞许。
89
三月底,李定率官回京。冯京得知吴居厚倾覆,大感惊异。赵煦闻冯京返京,心生不悦。而司马光、文彦博迟迟未至,延误良机。赵煦决意暗中派人行动。赵煦谋划陷阱,待李定自取灭亡。
90
韩忠彦率礼部群臣入奏时,礼部侍郎李定言,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工匠应当裁撤。少主赵煦突然假装大哭,言汴河堤岸司、专一制造军器局等,为大行皇帝所留,让李定陷入困境。李定后悔莽撞,企图找借口解困,赵煦再言先皇已选好龙图阁学士沈括掌管专一制造军器局。赵煦将李定视为上钩的大鱼,山雨欲来风满楼。
91
汴京议论李定轻率,民怨高涨。太后忧心少主,认定李定无同党。章惇得知沈存中遭贬,存中或因新法失宠。李清臣忧李定晋升,太皇太后警告。待京东路案结,吴居厚或复职。
92
元丰八年四月初三,汴京城内审理李定案。庞大船队抵达,携节度使旌节,归节礼仪出人意料。韩绛、文彦博归京,章惇观望,欲宰相重现朝堂。韩绛欲罢残民害民之法,文彦博、权贵归京辅政。太后提倡《孟子》,赵煦谦逊求治国之道。
93
文彦博、韩绛优待入京,老臣不满。韩维不与王安石合,去洛阳,入京待遇次,感不满。元老商议感受不同,觉得新法或可取,需调整。赵煦见文彦博、韩绛,心生羡慕。文彦博九十二岁,赞叹有加。韩绛精神焕发。赵煦感谢二老,安排座位,表忠心。赵煦提国事,文彦博称赞其直言,但对韩绛顾忌。
94
韩绛与文彦博意见不合,后者见其有他图。引用成王诗句,示意少主宜继业。言过往经历,引起两宫与赵煦关注。称赞新法,尤免役、免行,遭文彦博反对。太后因父事对免行有芥蒂,或改观。韩言惊动朝野,使众审视新法利弊。
95
文彦博获得赵煦信任,被询仁义。文称赞皇帝明智,赞赏免役等政策。文心知事不妙,赵煦强调依赖,令其恐惧。虽不满赵煦,却不敢动弹。赵煦期待其支持,文感恐惧。赵煦明白文不可动摇,示尊崇。文康世多联姻新党,赵以礼待之,文泪下承认愧疚。宋代无法对其施加压力,对其处理让人难满意。
96
回宫后,赵煦受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引见。向太后询及事由,煦称念父训。煦展示孝顺,太后称赞。煦提父训之事引太后疑念,以制衡文彦博。文彦博因两太后支持权势浑厚,斥责宰执。煦盼司马光解决文彦博、韩绛免役法。韩绛认文彦博地位,朝廷指责常事,二者和解。
97
赵煦与两宫召见,传达命令。次日,颁布升封康国公、守太师之旨,并起复诏书。苏轼抵常州,友人传官职已复。其妻、爱妾见其喜悦,知其不愿牺牲。夜半,颍州将军安置王诜,暴毙。王家恐惧火化尸体,不敢安葬。
98
元丰八年四月初五,皇帝命韩绛整顿役法,交由张璪督办。新君加恩特赦,回收京马,百姓反应热烈。废汴河堤司,改为民用。赵煦勤政,外戚不满,心怀谋略,施行新政。向宗回、高公纪受命播种木棉,感慨万分。
99
太后责骂赵煦溺爱亲族,赵煦答应改过。太后见其仁圣,乐善好施,不以为忤。赵煦为民谋利,虽寡而不计。太后不了解赵煦的产业计划,仍支持。晏几道归京,赵煦或给其机会,以解其困境。章惇密切关注晏几道,预测其或成文家之害。
100
元丰八年四月初九,堤岸司扑买,天下赦欠。赵煦宫廷任命,安仁保佑为乳母,李德干为平章,心怀仇恨,发誓收复交趾,谋西蕃。贾种民奏扑买,赵煦称赞。韩绛提议市易宽限至年底,得两宫批准。赵煦学习向太后请教,预计稳定半年。
101
太后呈章惇诏书,限言路,司马光不满。担忧免役法被挑战,观望韩子华。免役法由韩琦始,文彦博改,韩绛颁施,司马光忧文太师。文彦博贪暴露,责长孙文康。思家族兴衰,不愿触底线,以子孙为念。
102
元丰八年四月丙子,礼部请改葬大行皇帝,太常主持祭礼。赵煦感受文彦博异样眼神,熊本加入京东路,引起回忆。太后嘱熊本安抚民心,赵煦期待其发挥作用。少主询广南经历,关怀民生,章惇觉其不同凡响。
103
使者自汴京至随州,奉太皇太后、皇太后谕令,复沈括官职,命入京辅佐皇子。沈括三年监视,今日前程复光。官员趋势,欲升地位。张氏得悉夫将回京,心喜。沈括得圣旨,龙纹绢帛,心悦。遗命启封团练副使,泪领旨。乌台诗案中,苏轼感恩张方平之家。
104
元丰八年四月乙卯,皇太后坤成节寿辰。张茂为宁国军留后,人事调动改变内局。赵煦重视冯景、石得一、刘惟简。太后告陈美人去世,赵煦守孝三年。李宪胜仗归朝,受尊重。赵煦知李宪重任,微笑满面。
105
元丰八年四月辛巳,黎明将至,紫宸殿备迎熙河将士与西蕃首领。赵煦担心受惊,两宫严肃。尽管蕃将未尝世事,大宋威势不容忽视。太皇太后邀入殿,李宪率将入,赵煦留心伪者,赞英勇者。询及韩魏公,感荣。杰将有李浩等,保国安邦。外戚欲权倾望。
106
熙河将士受赏,获银器甲胄。赐宴后,赵煦寡言,审时度势。李宪请行山陵按行使,备受关注。王爷提孙女为养女,赵煦欣然接受。赵煦故意展现李宪忠诚,以获太后支持,司马光难以排斥。
107
李宪行至汴京,得知大行皇帝已逝。尽管决心归京,朝廷漠然无动于衷。受赏后,李宪在太后面前谦恭,得赐玉虎和药师王佛像。太后对其满意,赵煦观察到此事。太后称接替者待定,鼓励赵煦尝试政务。
108
石得一送来玉册,吕惠卿名列首位,实力令赵煦忧虑。吕性刚烈,实行手实法,使朝野混乱。吕桑弘羊之称令朝野惊慌。章惇反对吕入朝,赵煦同意。吕战胜西贼,备受支持,但渴望入朝却不确定。向太后显不悦,赵煦决意追究。太后提议取消封赏,赵煦惊。
109
司马光谏止外戚干政,赵煦忧大臣任用之压。向太后忧舆论,愤司马光。太皇太后怀疑其意,拟对策。内臣唯唯,建议面谈,太皇太后决见司马光商讨。向太后询谏言,太皇太后担心权倾轧,决不干预家事。向太后引六哥言劝解,太皇太后悟,支持司马光。向太后惊太皇太后转变,劝慰之。太皇太后称司马光非不可或缺,提及其他大臣。
110
太后安慰太皇太后。次日,太皇太后之叔高遵惠求见,显有告密。高遵惠以己见请罪,太后降其职,赦宥高遵惠。外戚技高,自负,欲维护地位。张茂请司马光除王安石影响,视其为解局之良策者。
111
次日中午,司马光遇张巽,将经汜水关、洛河、汴河转道。收到汴京书信,称未针对高、向两家上书。提出朝中小人执政,应重用君子。张巽透露宗回、高公纪去熙河路,司马光担忧引发战乱。主张割地换和平,张巽劝解。司马光上书未触及外戚,欲改易官职,拒绝外戚往熙河,以安天下。
112
元丰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大行皇帝封桩钱取用条贯草案获批。太后强调保障皇帝利益,详细规定取用等级和程序,使资金使用透明。赵煦喜悦,夸赞钱乙,身体好转,太皇太后称赞其孝顺。官家频探望,外戚羡慕。高家人物议朝野,太皇太后平息怒意,决定见司马光。
113
司马光再度入京。汴京百姓忙碌,街道太平。宫廷慰问冷淡,通见司疏远。受冷眼打压。欲传授君子之道,拜访元老,首见文彦博。文彦博安排晚宴,约请张安道,或为政.治,或为团结。张方平租宅招待客人,受邀而惊讶。司马光上书惹恼外戚,文彦博不解释。苏轼感慨司马光之恩,愿当面道谢。认为司马光可改变局势,张方平邀苏轼,其喜不胜。
114
是夜,司马光与范祖禹至文府。寿昌坊内挂灯,门前列戟。司马光见文彦博、张方平,外间传司马光至,众人起立。宴席上,司马光主张不妥协,张方平劝变,司马光不从。他目睹战争残酷,决心反战,不惜割地。文彦博淡漠对待其坚持,苏轼怀疑其决定,范祖禹无法劝服。
115
夜,文府宴席至深。苏轼骑马离开,心神不安。张方平劝见韩绛。第二天朝会,外戚得官。赵煦提升赵卨。赵煦感兴趣于司马公聚会,猜测探事司。沈括抵京,备受关注。章惇疑贬谪之苦,询旨意出处。
116
赵煦独见沈括。太后太皇太后略有顾虑,嘱内臣。赵煦想起往昔,前往崇政殿,招沈括。见面时心生疑虑。沈括虽谦卑,皇帝重视其才,期许其贡献。
117
赵煦欣赏沈括的能力,提议改进活字以兴盛文脉,沈括深感责任。赵煦计划利用木棉布解决布衣问题,重视国家利益与民生福祉。他暗示沈括改进火器,培养火药产业。此举兼顾.国.家.利益和.政.治.权.谋。
118
赵煦往坤宁宫,太后夸其见识。斗茶盛行,兴建窑。赵煦称沈提举忠心,太后称赞,支持文化。赵煦命沈括造活字,以振兴文脉。沈括感压力,知需取得成绩。
119
章惇与沈括齐聚都堂,诗酒欢畅。司马光感孤立焦虑,范祖禹呈报引喜。沈括获圣旨兴学,司马光担忧其罪责。思虑后认可其复出,但对异动警惕。维护天下稳定,忧患不可轻视。
120
元丰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宫中接奏,太后与赵煦处理政务。枢密院请赐恩张山甫,韩绛建保甲法,吕大防遭弹劾。赵煦提及吕大防与张载,引发疑虑。太后解释安惇出身,赵煦讨论张载。吕大防清廉受称赞,但有质疑。赵煦欲振兴横渠学派,扶持人才。
121
二后审阅朝章,吕大防自行申辩。安惇被外放至地方。皇后与赵煦见司马光,询问其上书内容。太皇太后不满司马光干涉高家事务。司马光请求重新起草诏书。向太后担忧朝令夕改。赵煦建议宰执商议解决。司马光无奈,两宫观其.治.政.能力。
122
司马光对奏遭反对,文彦博忧虑政务混乱,两宫未支持,令人担忧。文贻庆单纯,令人感叹。章惇、刑恕深谈夜景下的计划。刑恕套路深,章惇决心不受外戚干扰。局势变幻,吕晦叔或改变形势。
123
皇帝听政,批准追封两宫先祖,赵煦提议加封太夫人,政务上减少民户利息,得到赞誉。司马光努力说服元老,期待吕公著入京。各地官员仍忠于民族希望。范纯仁、苏轼围攻下沉默。
124
司马光见范纯仁,觉不相识,感慨时光流逝。范纯仁久别京城,回忆旧事,心情激荡。范纯仁称赞少主才华。司马光称赞少主,范纯仁愿辅佐。司马光欢喜尧夫入京,范纯仁欲访文太师。向太后勉赵煦克制言辞,保元老体面,议褒冯京,赞赵煦处理政务有方。
125
赵煦批阅奏折,吕惠卿战功获赞,但担忧其骄傲轻敌。吕惠卿因懈怠致边寨失守。赵煦怜悯吕苏遭遇,盼其报恩。冯京受封节钺以示国家善待元老。
126
文彦博家中欢宴,醉眠之际,范纯仁侍奉。讨论废除王安石政策,文彦博质疑其合法性。谈及天子支持,警示李定。文彦博谨慎对待皇权,考虑后果。明晰孝道,不轻易更变政策。冯京晋升受封,文彦博欣喜,认为司马十二无望。
127
冯京府邸受封节度使,然元老上书请其归镇。张方平留京疗病,升任彰德军节度使。吕惠卿接皇帝手诏,赏功训戒,忧心边防。紧急调兵布置河东巡边,因信西夏将入侵,计划深入敌后侦查。然他未察觉仁多保忠已集结兵力,欲为泾原之耻复仇。吕惠卿对河东军自信过甚,却未料南蛮兵锋即至。
128
延和殿听政,章惇奏关杞归化,得两宫嘉奖,提议封赏。赵煦感慨圣德庇佑,感谢两宫。两宫指导政务,章惇喜关杞封馆阁。官员担忧少主目的,收捷报,西贼欲入寇。赵煦称赞太皇太后,朝臣称贺。太皇太后为声誉而欢喜,料今事将载入史册。
129
两宫喜悦,提议和谈西贼,太皇太后建议赐财以安抚,维持边境稳定。赵煦虽知难服,却顺从母后。太皇太后让赵煦独立接见大臣。高家人为赵煦谋划,太皇太后心服口服,欲为其留下.政.治.基础。苏轼、晏几道、黄庭坚得特殊推荐,入殿觐见,彰显朝廷等级之差异。
130
皇帝等待大臣拜见,范纯仁备受尊敬。皇帝决定以先人之言行为法则。年幼皇帝主持朝会,引发警觉,两宫默然。三人敬佩皇子,警惕司马公行事危险,恐致灾祸。
131
三文士见赵煦礼遇殊优,大臣齐向致敬。太皇太后转变态度,限制扬王。苏、范情谊深厚,苏心情复杂。范纯仁出宫见司马光,称如周公。司马光称赞,欲商议国事,忧苏轼或无退路。
132
司马光责问范纯仁,范受感而软,思民苦,愧疚。思庙堂责任,忆民生艰辛。司马追罢新法,范质疑其意图,心系国百姓。范感慨苛政残暴,惜户流亡,谓检讨可改革。司马主张改革,范希望获帝支持。范见司马,叹。
133
范纯仁疲倦拜见文彦博,谈司马十二倔强,文彦博叹。文彦博犹豫支持,谓待吕晦叔或有望。吕公著调侃王介甫,王安石感少主用心,专心新法。王安石病,叹息自责。
134
元丰八年五月初一,赵煦缺席朝会,在御花园散步休息。赵煦心思调适,向太后提及圣节安排。太后担忧外戚势力,向宗良受挫,妻妾劝谏。家族职位引争议,司马康因父司马光荣升朝官,引众怨。
135
司马光忧心儿入朝,程颢病卧洛阳,无法辅佐京师。光望颢辅少主明儒学,批新法。洛党衰弱,赵煦、文彦博、苏轼态度各异。赵煦支持程颢医治。手诏示宠爱,程颢感动涕泪。尽管程颢不知实情,仍誓死前往汴京。
136
五月初二,赵煦至保慈宫与太后批阅政务。夏日炎炎,宫中降温,备甘草汤。政务简单,批奏后许枢密院处理。吕惠卿调集军队,准备突袭西贼,烧草场取功。
137
五月初三,延和殿听政。吴居厚轻罪被训斥,未发现重大问题。议处贡院失火,赵煦裁决得失,群臣肃然。赵煦记仇,决定加封两王子。太皇太后称赞其仁孝,赵煦视为纯厚仁圣。
138
元丰八年五月,梁从吉代理熙河兰会路诸公事。太后加快封赐程序。赵煦觉察政局,安惇得揭案消息,司马光备战新党。元老陆续离京,吕公著入京支持。司马光奏疏得肯定,元老退缩,司马光义无反顾。
139
元丰八年五月丙申,赵煦下诏赏赐太皇太后等,亲督执行。太夫人得双倍赏赐,高、向两家欢庆。赵煦亲行孝,祭奠皇帝入太庙。礼部定新圣节,高遵裕中风,家族混乱,斥候深入西贼地区。
第101~150章
101
赵煦刚用完早膳,向太后带来一份诏书,是章惇起草的求开言路方案。司马光在洛阳为即将赴任陈州做准备,担忧韩绛保留王安石新法,并认为文彦博被韩绛迷惑。文彦博在汴京则与儿子文及甫谈论政治智慧,强调顺从圣心的重要性,并考虑家族转型,借鉴向家例子。司马光虽不赞同诏书内容,但准备过阙汴京向两宫进言。
102
大行皇帝葬礼进入新阶段,赵煦在两宫陪同下致祭。韩绛推荐熊本为京东路都转运使,赵煦见此人,心中知晓其能力。在听政时,赵煦询问熊本关于广南西路百姓民生,并令其具文上呈都堂以议减免困苦。此举虽微,却彰显赵煦逐步彰显权力的意图,且不会引起反对。章惇观察到赵煦的行为,更确信少主胸有沟壑,未来可能掌握大权。
103
沈括在随州意外接到起复入京的圣旨,激动不已。与此同时,苏轼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汴京,城门口遇到故人张恕迎接。张恕是宣徽南院使张方平之子,曾帮助苏轼传递上书,获准定居常州。苏轼对张家的恩情铭记于心。张恕得知苏轼行踪后,奉父命等候在城门口,引苏轼入城,并告知家中已备薄酒迎接。苏轼对张家的热情款待深感感激。
104
太皇太后生辰定为坤成节,一系列人事安排后,大内皇城局势改变。赵煦重视饮食和医药安全,嘱托冯景等人忠于职守。向太后告知赵煦陈美人随大行皇帝而去,赵煦安排遂宁郡王由邢淑妃领养。次日,熙河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率部回朝,受到民众欢迎。赵煦在福宁殿审阅父皇奏疏时,得知李宪等人回朝名单,其中包括王文郁、苗履等大将及赵思忠兄弟等熟悉的名字,赵煦微笑以对。
105
赵煦在紫宸殿接见熙河路诸将及西蕃大首领。李宪率部回朝,受到隆重接待。赵煦注意到大将王文郁是韩琦所荐,称赞韩琦为忠献之相。四位西蕃大首领也入殿朝觐,其中包括吐蕃赞普嫡系血脉的思忠和醇忠,以及归附后改姓包的包顺和包约。赵煦回忆昨日外戚向宗回和高公纪对李宪回朝消息的兴奋反应,以及他们如何迅速接触西蕃首领,展现外戚的手段和神通。
106
赵煦在坤宁殿与向太后用膳后,向太后提及收养曹家十六娘为养女之事,赵煦表示赞同。随后,李宪被召至坤宁殿陛见,赵煦有意让向太后在场,以便李宪能当面表忠。李宪果然抓住了这个机会,表达了对大行皇帝的忠诚,并请求出任大行皇帝山陵按行使。赵煦对李宪的忠诚表示认可,同时也借此机会巩固了与向太后的关系,同时避免了未来司马光对李宪的攻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07
李宪赴京述职,在坤宁殿面见赵煦和向太后,表现出对大行皇帝的忠诚,并主动请求出任大行皇帝山陵按行使。赵煦和向太后对李宪的恭顺和忠诚表示满意,并赐给他玉虎和药师王佛玉像以示嘉奖。赵煦询问关于李宪继任者的人选,向太后表示尚未确定,并鼓励赵煦尝试提出意见。赵煦谦虚地表示自己不了解人选,向太后则提议取来都堂造好的天下帅臣玉册供赵煦参考,以鼓励他参与朝政事务。
108
赵煦在坤宁殿与向太后共同翻阅天下帅臣玉册,讨论人选。向太后对吕惠卿的名字表示担忧,担心其强势性格。赵煦继续查看其他人选,同时观察向太后的态度。午后,向太后因司马光上奏议论向宗回而闷闷不乐,甚至考虑收回赐给向宗回的美官。赵煦对司马光的举动感到震惊,认为司马光此举过于直接,可能会引发朝廷风波。他意识到司马光对朝政的影响力,以及自己需要谨慎处理与司马光的关系。
109
司马光上书议论外戚任用问题,引发太皇太后和向太后讨论。太皇太后愤怒于司马光的直接干预,认为这是对皇权的挑战。向太后则担忧外界议论,考虑撤回对向宗回的任命。然而,赵煦提醒向太后,这是天子第一次任命大臣,关乎权威。太皇太后最终决定坚持任命,以维护天子权威,对司马光的不满加剧。向太后试图劝解,但太皇太后已下定决心,不再尊重司马光,认为天下非司马光一人所能左右。
110
向太后安抚了愤怒的太皇太后,两人决定不理会司马光的上书,坚持对向宗回和高公纪的任命。高遵惠,太皇太后的亲叔叔,利用外戚影响力,入宫请求收回升官的任命以避免朝野非议,却意外地使太皇太后更加愤怒,并决定提拔其侄高遵裕。高遵惠和张巽的对话揭示了外戚在朝廷中的复杂地位和影响力。张茂则担心司马光与两宫产生冲突,派其子张巽送信给司马光,试图缓和局势,并表达了对司马光入朝彻底肃清王安石余毒的期望。
111
司马光收到张巽带来的汴京书信,得知高、向两家被任命为熙河路差遣,感到震惊。他认为此举是乱命,担心外戚在熙河路引发战事。司马光决定入京向两宫解释自己的上书并未针对外戚,但坚持认为熙河路是是非之地,外戚不宜涉足。他决心阻止此事,即使要辞官归隐也在所不惜。司马光以天下苍生为念,决心终结沿边战事,实现天下太平。
112
司马光收到张巽带来的汴京书信,得知高、向两家被任命为熙河路差遣,感到震惊。他认为此举是乱命,担心外戚在熙河路引发战事。司马光决定入京向两宫解释自己的上书并未针对外戚,但坚持认为熙河路是是非之地,外戚不宜涉足。他决心阻止此事,即使要辞官归隐也在所不惜。司马光以天下苍生为念,决心终结沿边战事,实现天下太平。
113
司马光再次入京,感受到两宫的疏远。他无视这些,决定拜访元老重臣。首先拜访文彦博,文彦博虽对司马光有旧怨,但决定设宴招待,并邀请张方平一同出席。张方平因担忧文彦博利用他,决定带苏轼一同前往。苏轼因司马光举荐之恩,急切想见司马光表达感激,并分享他对新法的理解。张恕找到醉酒的苏轼,告知文彦博设宴之事,苏轼清醒后欣然同意出席。这场宴会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和人物关系,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
114
司马光夜访文彦博府邸,携范祖禹同往。文彦博特邀张方平出席,意图共同劝说司马光。宴会上,文彦博和张方平尝试以韩琦、富弼等前贤事迹规劝司马光不要过于刚直,以免阻碍新君亲政后的朝政稳定。司马光坚持己见,认为防微杜渐方能止祸患,对可能的外戚干预朝政表示强烈担忧。苏轼与范祖禹在旁,对司马光的直率性格感到震惊,担忧其日后在朝堂上的行为。范祖禹表示唯有吕公著或许能劝动司马光,苏轼则对司马光能否融入朝政表示担忧。
115
文府晚宴持续到深夜,苏轼深感震撼。次日,张方平带苏轼去见韩绛,以对比司马光。赵煦在福宁殿记录朝会上的关键人事任命,并对赵卨的才能表示赞赏。宋用臣来报沈括抵京,赵煦安排沈括申时一刻崇政殿陛见,并严密布置确保安全。章惇在都堂发现沈括苍老许多,与李清臣交谈中得知沈括今日入宫是福宁殿的旨意,但不确定是天子还是皇太后的意思。两人对此充满好奇和关注。
116
赵煦在崇政殿便殿单独接见沈括,对其寄予厚望,称大行皇帝曾言沈括能结束乱世,统一四海。沈括深受感动,誓死效命。赵煦利用画饼技术激发沈括的忠诚和热情,承诺不负沈括,期待其展现才学为国家贡献力量。沈括激动不已,对赵煦的赏识深感荣幸,表示将竭尽全力为大行皇帝和赵煦尽忠职守,至死方休。
117
赵煦对沈括的表现很满意,亲自召见并赋予其重任。他命沈括改进活字印刷技术,推广吉贝布以解百姓之苦,并研究火药配方以增强火器威力。沈括深受感动,誓言竭尽所能完成使命。赵煦对沈括的信任和重视,不仅激发了他的忠诚和热情,也展现了他对科技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远见。同时,赵煦还安排保护沈括,并让朝野知道他与沈括关于活字印刷的讨论,以此作为向朝臣和两宫展示的烟雾弹,表明他对文化和技术进步的重视。
118
赵煦召见沈括,委托其改进活字印刷技术,并发展吉贝布和火药技术。沈括深感责任重大,决心竭尽全力。出宫后,沈括偶遇章惇,得知苏轼也起复,以及李资深因阻挠沈括入专一制造军器局而下狱的消息。章惇邀请沈括到其令厅叙旧,并保证不问赵煦的具体嘱托。沈括警惕但章惇表明无意打探皇室机密,只是希望叙旧并讨论未来。沈括虽心存疑虑,但章惇的诚意和保证让他稍微放松了警惕。
119
章惇与沈括在都堂饮酒叙旧,引发文人唱和,气氛欢愉。同时,韩绛府邸也在进行诗文交流,得知天子重视文脉,苏轼等人感到振奋。司马光在拜访多位元老后深感孤立,决定等待吕公著入京后再商议熙河路外戚之事。他从小报上得知天子命沈括改进活字以助兴学,虽对沈括起复感到意外,但仍期待其能为文脉兴盛贡献力量。司马光决定暂时忍受委屈,等待时机,若外戚胡作非为,他绝不坐视不理。
120
元丰八年四月丙戊日,赵煦与向太后一同批阅来自天下州郡和都堂的奏报。赵煦通过询问和观察,展现了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在面对吕大防被御史弹劾的事件时,赵煦利用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巧妙地提及张载和横渠学派,不仅帮助吕大防摆脱了可能的冤屈,还为横渠学派的重振提供了契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赵煦对旧党势力的微妙平衡策略,也展现了他对文化教育和道德传承的重视。通过这一事件,赵煦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野中的威望,也为大宋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1
两宫与赵煦一同听取司马光的上奏,关于都堂求直言诏书的问题。司马光坚持要求收回成命,重新拟定诏书,以广开言路。太皇太后虽对司马光有意见,但对打击王安石新法持开放态度。向太后则担忧朝令夕改的影响。赵煦以父皇的教导为依据,建议将司马光所言下至都堂宰执,并请元老商议。两宫采纳赵煦的建议,司马光虽无奈但也接受。赵煦则准备好观看接下来的政治博弈。
122
司马光在延和殿对奏后,深感两宫和朝臣态度复杂,担心自己的求直言主张难以得到全面支持。他拜访多位元老,虽获表面支持,但对实际成效持保留态度。章惇虽不直接反对司马光,但对未来政治走向保持开放态度。司马光虽感疲惫,但少主的支持让他重燃斗志,期待吕公著入京后能加强旧党力量。文彦博则对司马光的行动持保留意见,认为其可能遭遇挫折。整个朝野对司马光的主张反应不一,政治斗争暗流涌动。
123
元丰八年四月丁亥,赵煦在延和殿听政,同意了追封两宫先祖的提议,并加倍赏赐两宫生母。同时,韩绛上奏减免民户欠缴的青苗钱和免役钱利息,得到两宫批准。都堂宰执集议中,司马光遇到挫折,发现文彦博和冯京缺席,章惇则以大量文书记录拖延讨论。司马光虽有挫败感,但得到邵雍(尧夫)入京的消息,感到一丝希望。赵煦在御花园散步时,得知范纯仁抵京,暗想司马光或得助力。局势变化下,范纯仁的态度引人关注。
124
司马光与范纯仁重逢,感慨时光流逝。范纯仁对赵煦的赞赏和期待让司马光看到了希望。赵煦在福宁殿与向太后商议政务,提出同时授予冯京和一位致仕元老名爵,以平衡朝野意见,此举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司马光面临都堂上的挑战,而冯京的辞官和文彦博的缺席加剧了旧党内部的分裂。赵煦通过细微的调整,试图稳固朝政,同时预见到旧党可能即将面临的分裂局面。
125
元丰八年四月戊子,赵煦陪两宫批阅奏折,得知吕惠卿击败西贼的消息,虽对吕惠卿有疑,但两宫仍决定嘉奖其功。赵煦借机建议,提醒吕惠卿不可轻敌,以防未来因骄而败。随后,冯京乞陛辞,赵煦在两宫示意下,依例推恩,授予冯京节钺,表彰其四朝元老之功。傍晚,两宫驾临内东门小殿,口授旨意予翰林学士曾布,命其草制,正式推恩冯京,进拜保宁军节度使,知河南府,并制作节钺以示殊荣。
126
夜幕下,文彦博与范纯仁在后宅交谈。范纯仁为司马光求言路,但文彦博提醒他,废王安石法需明辨名实,并强调天子支持的重要性。他警告范纯仁,当前天子以孝治国,任何变动先帝法度都可能触怒少主,如李定之例。文彦博劝范纯仁深思司马光的真正意图和行动时机,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7
汴京冯京府邸,冯京被授保宁军节度使,知河南府,家人欢喜。其他元老不满,纷纷请辞。张方平被特拜彰德军节度使,未引起波澜。太原,吕惠卿接天子手诏,首先赏功,后得告诫不轻敌、重边防的训诫。手诏中,少主强调守土保民的重要性,吕惠卿困惑其意图,最终决定不揣测深宫心思,而是专注于手诏的实质内容,眼神变得坚定。
128
章惇见赵煦对邵州归化之事大加赞赏,心中暗自为好友关杞高兴。关杞多年来未能如愿获得馆阁贴职,今因少主一句赞扬,其运道似乎峰回路转。章惇深知,若关杞因此获得直集贤院或更高荣誉,将是他仕途上的一大步。他感慨万分,想到自己与关杞的旧日情谊,以及共同为朝廷效力的日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他也对赵煦的决断和智慧表示钦佩,期待着他能带领大宋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129
两宫决定让赵煦在延和殿独立接见大臣,以展现其智慧和决断力。高家命妇的游说使太皇太后意识到放权的重要性。赵煦借此机会以成熟自信的态度接见众臣,展现出帝王潜力,赢得赞许。他深知这只是独立执政的起点,仍需不断学习积累。赵煦立志成为英明君主,为百姓带来和平繁荣。这一天对赵煦意义重大,为他未来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130
赵煦端坐御座,等待大臣觐见。范纯仁、苏轼、黄庭坚依次入殿,赵煦特赐范纯仁御前座位,以表彰其父范仲淹的功绩,并期望他继承先贤遗志。范纯仁深受感动,承诺将铭记圣训,不负所望。苏轼和黄庭坚则羡慕不已,渴望未来也能在御前得到一席之地。赵煦的这一举动,不仅提升了范纯仁的声望,也展示了他对贤能的尊重与期待。
131
赵煦成功完成礼仪性的陛见,范纯仁、苏轼、黄庭坚等人得到慰问和劝勉后离开。两宫对赵煦的表现非常满意。苏轼走出内东门,偶遇范纯仁,两人叙旧后各自离开。苏轼被官吏送达章惇赠送的《醉道士图》拓本,想起昔年与章惇的种种往事,包括仙游潭的经历和乌台诗案时章惇的救助之恩。面对章惇的示意,苏轼谨慎地收起画作,不愿当场打开,准备回家独自欣赏。
132
范纯仁面对司马光的坚持,心中矛盾。他虽敬佩司马光的道德,但对新法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司马光主张废除王安石的新法,称其为“邪法”,特别是免役法和青苗法,认为它们祸乱国家。然而,范纯仁在地方上的经历告诉他,这些法度在正确实施下,能惠及百姓。他提出疑问,司马光坚持免役法也害民,但范纯仁认为在减少摊派和强迫后,青苗法能救活无数灾民,免役法则能减轻上等户的负担。两人对新法的看法存在分歧。
133
范纯仁疲惫地来到文彦博府邸,倾诉了与司马光的分歧。文彦博感叹司马光的执拗,并透露即使吕公著入京也未必能劝动司马光。此时,吕公著正乘船赴京,接到文彦博的信,得知司马光再次坚持己见。吕公著希望进京劝解,但对结果并不乐观。同时,吕公著发现儿子吕希哲与王安石有联系,并询问其缘由。吕希哲坦言王安石只是嘱托他观察少主赵煦,吕公著对此不以为意,笑称王安石参禅未破。
134
今日朔参大朝,赵煦没去,在御花园赏花休息。向太后下朝后告诉他,钱暄去世,并商议了他的圣节名称定为兴龙节。赵煦问及向宗良,向太后抱怨弟弟不成器,却仍对其有所期望。赵煦建议提携其他向家族人,但被太后婉拒,担心引发闲话。赵煦示意冯景自己领会。在向家,向宗良因被司马光阻挠而无法获得皇城差遣而愤怒,其妻妾也对此忧心忡忡。
135
司马光收到程颢病重的消息,深感忧虑。程颢是他的儒学理论助手,原本希望他能辅佐自己,但现在病重使计划受阻。文彦博同样为程颢担忧,并命其子入宫请旨,希望派遣太医前往诊治。赵煦得知消息后,对程颢的病情表示惋惜,并决定通过通见司用急脚马递送御药,同时亲自书写慰问信。赵煦认为,此举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良好,能赢得程颢及其学生的支持,是当前的明智策略。
136
赵煦在保慈宫中陪伴两宫批阅政务,享受着甘草汤的清凉。政务主要处理了边将赏功和科举避讳事宜。与此同时,仁多保忠率领的大军抵达明堂川双山堡,准备直面宋朝的鄜延路和河东路。然而,由于拽厥嵬名被宋军活擒,原计划的侧翼调动和吸引敌军计划落空。仁多保忠面临困境,但决定继续进军,因为大军已经出动,无法回头。
137
在延和殿便殿听政时,京东路吴居厚案终于审结,吴居厚及其下属官员因缺乏确凿贪污证据而受轻罚。御史台继续调查李定案,试图找出罪名以严惩。在处理贡院失火案时,两宫太后建议赵煦亲自决定,体现其年轻君主的权威。赵煦按照惯例处理此案,并对蔡京、蔡卞兄弟有所观察。最后,他补充要求不可轻饶罪臣李定,显示出对前事不忘的态度,令群臣震惊。
138
元丰八年五月,梁从吉暂代熙河路事务,经略使人选未定。赵煦在保慈宫接见王叔,并决定荣恩分摊给其子嗣。午后,赵煦得知任家和朱家有人被高公纪和向宗回录用,赵煦并不关心,让他们自行其事。又闻入内高品甘承立被安惇弹劾,因在荆湖南北路非法残害工匠。赵煦推测安惇早知甘承立劣迹,此次弹劾为政治斗争。赵煦对甘承立无印象,认为此等依仗皇权作恶的内臣常见,而安惇则以此作为政治筹码。
139
赵煦下诏,特赐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母亲丰厚的赏赐,以示恩宠。接着,他亲自参与了大行皇帝神主入太庙的仪式,并参加了对大行皇帝梓宫的祭拜。之后,礼部试在开宝寺北院重新举行。同时,高遵裕因中风被起复为右屯卫将军,但他病情严重,担心家族未来,便召见刑和叔商议后事。赵煦也得知了高遵裕中风的消息,这对他来说可能意味着朝局的新变化。
140
吕公著抵达汴京,受到热烈欢迎,预示着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在保慈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和赵煦得知吕公著入京的消息后,十分欢喜。吕公著与宫廷的深厚渊源和他个人的品行受到赞誉,因此被安排在本月壬午(初十)入宫陛见,并被赐予西太一宫使的头衔。赵煦在一旁听着,对张茂则这位宫中的老臣心怀不满,认为他一直在暗中阻挠新政,自诩为“大内赤帜”。
141
司马光与吕公著在榆林巷的吕宅邸中相聚。吕公著询问司马光关于宫中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少主的消息。司马光确认坊间传闻属实,甚至不及少主聪俊仁孝的一半。吕公著即将在延和殿陛见,他们借此机会交流了对时局的看法。吕宅邸内,李师师等桑家瓦子的台柱子正在演唱小唱,试图为即将到来的元老们的会谈增添一丝轻松的氛围。司马光与吕公著的交谈中,透露出了对少主的高度评价和期待。
142
吕公著心知司马光的天真想法难以实现,但并未直言。随着韩绛、韩维和冯京的到来,吕公著热情招待,并提起桑家瓦子的李师师,引起韩绛的共鸣。韩绛尝试邀请司马光相聚,但司马光以琐事为由婉拒。冯京对两人的虚与委蛇感到好笑,被韩维及时制止。吕公著心中忧虑,担忧旧党元老们的分裂和新党的崛起可能带来的政治风暴。司马光则紧握奏疏,寄望于通过春秋决狱的议题来团结元老,阻止新党的进一步扩张。
143
司马光对韩绛的虚伪感到恶心,但为维持体面,不得不答应其邀请。吕公著为团结元老,热情招待并邀请众人畅饮。文彦博和张方平抵达,吕公著亲自斟酒款待,并提及司马光答应与文彦博讨论役法。司马光虽未明确答应,但吕公著的话让他难以反驳。文彦博以玩笑方式询问司马光何时到都堂,司马光只能尴尬回应。吕公著的意图明显,想要通过此举促进旧党团结,但司马光内心并不情愿
144
酒宴上,司马光看着欢声笑语的元老们,心情沉重。他担心自己准备上奏的春秋决狱改革方案会遭到阻挠。他决心完成这篇檄文,并寻找合适的案子来推动改革。元丰八年五月,赵煦在冯景的禀报下得知元老们计划讨论役法改革,他并未过多关注。随后,赵煦与两宫太后讨论了从外戚勋臣中挑选孩子入宫陪伴的决定,赵煦虽未深究,但表现出对玩伴聪明与否的关心,逗笑了两宫太后
145
隔日,御史台突然活跃,弹劾吕公著,引发朝廷震动。赵煦从宋用臣口中得知此事,同时收到沈括关于专一制造军器局的详细报告。赵煦随即前往坤宁殿,与向太后商讨。向太后对沈括的字迹和报告内容大为赞赏,认为沈括是位能吏,并称赞大行皇帝慧眼识人。沈括擅长管理、规划和分工,曾在熙宁年间主持军器监改革,设立神臂弓局,证明了他的能力。
146
元丰八年五月壬寅,吕公著入大内听政。他深知少主虽年幼,却拥有超乎寻常的权力和话语权,这使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位新君的实力。两宫对他尊重,且少主勤于政务,学习大行皇帝遗训,甚至动用急脚马递为病重的程颢送药,显示其非凡的决断力和影响力。吕公著意识到,这位少主绝非一般幼君可比,他的权力和智慧已足以影响朝局。吕公著在内东门下步入皇城时,深感这次回京的政治环境比他离开时更加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应对。
147
吕公著谨慎地坐着,品了一口御赐茶汤后,被问及地方对朝政的看法。他称颂两宫慈圣和皇帝仁圣纯孝,深得民心。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对此表示满意,并询问他对朝政的建议。吕公著提出皇帝应修德治学,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建议选拔君子入宫侍读讲学。两宫都赞同他的建议,尤其是太皇太后,她希望经筵官能为皇帝讲授经义。吕公著的这番话,既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也体现了他对朝廷和皇帝未来的期许。
148
吕公著心事重重返回榆林巷,告知其子吕希哲获赐御前讲书之荣,但严令不得提及王安石学说。吕惠卿则因张之谏的公然抗命而愤怒,张之谏原为其部下,因反对出兵被贬,现竟公然拒绝执行军令。吕惠卿决定调动其他九个将的选锋精锐以弥补兵力不足,幕僚王进担忧此举动静过大可能引发北虏异动。同时,赵煦在太皇太后和向太后的赞许中,询问自己表现如何,并假装不在意地听着大人们关于荫补制度的议论。
149
大辽大安元年,大夏与大宋边境紧张。仁多保忠在葭芦河河畔举行党项人的咒羊礼,预示战事顺利。然而,葭芦寨的知寨王英却提前得知敌军入侵的消息,紧急动员全城守备。葭芦寨的居民,无论汉蕃,都自发地准备参与防守,展现了边塞之地的军事素养和团结精神。此城地势险要,背靠黄河,依山而建,是防守的重要据点。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葭芦寨的居民们严阵以待,准备迎接挑战。
150
两宫下诏推行科场恩赏,恢复治平四年旧例。宋彭年因言论不当被外放,关杞上报有功人员名单获赏。吴居厚被降职后赴庐州,感念赵煦的恩典。太皇太后和向太后谈论昭宪皇后外戚衰落,希望为向家和高家谋划长远。赵煦午睡后,向太后来看望他,并让他查阅边报和奏疏。首封奏疏来自京东都路都转运使熊本,他报告了针对保甲保马法废止后的微调措施,提高了四尺以上战马的收购价,并强制百姓将马匹卖给官府,再由官府送往河东。
第1章~第50章
50
赵煦开始认真读书并在《春秋》上面留下自己的圈注并在精心思考后在书中做标记、贴纸条,留出幼稚或聪明的问题,用此办法让自己成为符合高太后心中的 “圣孙” 形象。一个时辰后赵煦在《春秋》上面留下满满的圈注,在其确认无误后便立刻让冯景持书去保慈宫献给高太后并让冯景传达自己年幼愚笨、对经义不解,请高太后阐发圣人之教,赵煦认为高太后要强好面子且在乎士林评价,此举对高太后有很大诱惑,如同周太姜之事,有望青史留名成为天下的榜样。
49
赵煦在思考过后明白现在必须要扮演好不同角色,在向皇后面前做孝顺懂事的儿子,在高太后面前要表现出懂事、孝顺、好学、守礼、恭谦且崇尚嘉佑之治等形象,这是他在留学之后的感悟,于是他开始通过读书立人设,像司马光一样,决定通过不犯错、无把柄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声望用此法来成为旧党的旗帜。
48
赵煦考虑起有关向皇后介入李宪案会与高太后冲突的办法,但是高太后的性格强硬,此前元祐四年的事便是最好的说明,蔡确被贬到恶地新州,引发诸多后果。赵煦深知高太后上头的时候从来不讲道理,自己现在与她直接对抗会使国家分裂、天下动荡,所以只能顺着她的做法。
47
赵煦回忆这些后,开始思考如何为李宪解困,他认为现在对李宪的进攻就是针对自己。此时的赵煦也明白自己八岁小皇子的身份,在短期内很难救下李宪,朝廷上的大臣不会重视他的话,即便在上辈子成年且有皇后之时,大臣也只对垂帘的太母奏事并不对自己奏事。现在朝堂上父皇任用的宰辅大臣更加不会重视他这个未来天子。
46
前世,章惇翻案时基本捋清李宪案脉络。去年第五次兰州之战前,赵煦父皇命李宪派人出使青唐董毡父子,李宪选皇甫旦出使,但是皇甫旦在遇到阻拦后欺骗李宪说自己已经完成使命,李宪在听后便直接上报,直到后来发现皇甫旦说谎便又再次上报,于是便被御史抓住弹劾李宪奏报不实,此时正值兰州会战关键期,朝廷与兰州失联,父皇迫于压力让御史讨论此事。在兰州大捷后此事暂时搁置。赵煦即位时此事又被炒作,当时赵煦懵懂,高太皇太后掌权。她先处置李宪,罢去其部分官职保留差遣让其戴罪立功,李宪的幕僚却被罢官编管。司马光入京后谈论李宪案,高太皇太后彻查,李宪最终被定多项重罪于是被贬。
45
赵煦还在思考着有关李宪的事情直到冯景呼唤失神的赵煦,赵煦才回过神来便向冯景询问是哪位御史弹劾李宪,冯景在听到赵煦的询问之后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在得知冯景所知道的事情之后赵煦于是点头表示知道,然后赵煦走到书案前假装读书但是心思早已经飘向远方。
44
赵煦上辈子在亲政后给元祐中被贬大臣翻案的时候便涉及到了李宪的事情,在将章惇力主将李宪贬黜与司马光、吕公著联系起来,但赵煦顿时察觉不对。后来赵煦在现代研究才明白李宪对大宋的重要性。李宪被贬使熙河兰会路众多人受牵连,如猛将王文郁,他有夜袭西贼十万大军的壮举却因李宪被贬而被投置闲散。李宪培养的数十员大将也大多如此下场,这导致大宋在熙河兰会路的投入心血付诸东流,后来不得不重新投入。
43
冯景为消解气于是向赵煦讲起——御史弹劾熙河兰会路的李宪因为奏报不实欺君罔上之事,是去年的事,之前下诏御史讨论后便没有消息传出但是如今又被提起。御厨的人认为是边帅嫉妒李宪。内臣在外不易,李宪自熙宁初年在熙河路经营,屡战屡胜。五路伐夏时熙河路战果辉煌,永乐城兵败后他力挽狂澜,去年更是以一路兵马战胜西贼。但是木秀于林,他受到朝野内外攻讦。赵煦在得知这件事之后突然想起在前世李宪被贬在他即位后,现在仅仅只是二月就开始发酵弹劾之事,必定不是简单的党争。
41
当天夜上王珪从大庆殿回家,在得知高家断绝与王仲修联系与此同时王棫、高士充消失不见,刑恕也置身事外,他瞬间如堕冰窟。王仲修十分的恐慌,王珪虽训斥他但也明白现在需要防备一下。在思考过后王珪决定将水搅浑避祸,毕竟他宦海沉浮多年还是有一些能力的,王珪决定抛出震撼消息吸引视线。他认为内臣之事可达到此目的,并且迅速锁定李宪。虽然李宪战功赫赫,但是王珪仍打算用以前上书请求调任、贬斥李宪的文字来发起进攻,他明白这样做虽会使李宪及其麾下大将被打上另类标签,会让李宪战功被忽视,但为了避祸他只能这么做。
41
上王珪从大庆殿回家,在得知高家断绝与王仲修联系与此同时王棫、高士充消失不见,刑恕也置身事外,他瞬间如堕冰窟。王仲修十分的恐慌,王珪虽训斥他但也明白现在需要防备一下。在思考过后王珪决定将水搅浑避祸,毕竟他宦海沉浮多年还是有一些能力的,王珪决定抛出震撼消息吸引视线。他认为内臣之事可达到此目的,并且迅速锁定李宪。虽然李宪战功赫赫,但是王珪仍打算用以前上书请求调任、贬斥李宪的文字来发起进攻,他明白这样做虽会使李宪及其麾下大将被打上另类标签,会让李宪战功被忽视,但为了避祸他只能这么做。
40
太平坊里面的高遵裕听到了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儿子高士充告诉他王珪的不举言论然后非常的愤怒变责打了自己的儿子高士充。高遵裕警告他的儿子高士充不得再与王家人来往。高遵裕认为他家是外戚,不应卷入此事,王珪此举非常危险,他认为王珪无力号召众人,如果他去举报王珪,王珪必定被斩,但自己儿子高士充也会因牵连而死,高氏一族也会受不小的冲击,所以他并不敢去举报王珪。
39
当天下午高太后突然想起自己赐书之事,便招来刘惟简询问。刘惟简不敢隐瞒,声称庆宁宫众人说赵煦早起抄佛经后读高太后所赐经书并且表示怕辜负高太后厚爱。高太后刘惟简的话之后听到对赵煦很是欣慰,觉得赵煦懂事且尊重自己,对赵煦很满意,称官家有此佳孙很幸运。
38
赵煦让冯景送老宗元离开毕竟高太后的意思已经十分的明显,老宗元在离开赵煦那边之后返回宫中向高太后禀报,高太后听到老宗元的话之后沉默之后又向其询问粱惟简其妻子女工的事情,让她秘密缝制小儿衮服。又吩咐老宗元去翰林学士院取《春秋》经义送赵煦研读,因王安石推崇孟子批《春秋》,高太后反其道而行。第二天,老宗元带《春秋》前来,赵煦命冯景接过放书案表示会认真学习。在老宗元走后赵煦打算认真读、做记注、写读后感并送高太后看之后他让冯景招呼太医钱乙来诊脉,且在以后每五日就诊脉一次。
37
赵煦在夜晚吃过晚饭之后,在即将散步的时候冯景来到赵煦的面前告诉他:保慈宫老宗元奉高太后旨意前来。老宗元曾经是赵煦上上辈子的祗候内臣,赵煦亲政后将老宗元贬出京城因念旧情留其性命。赵煦召见老宗元发现两人竟然已经相识九年但是已经忘记其颜容。老宗元来到赵煦面前告诉赵煦自己奉高太后的旨意因赵煦的孝心来赐玩物,但是赵煦却以读书不应玩物丧志为由拒绝,请求转告高太后若赐物请赐圣人经书。
36
粱惟简告诉高太后石得一回宫,但是确实称是受中宫教旨训斥后回来的,高太后并不相信。粱惟简又说皇五女的病已经痊愈,德妃带她去坤宁殿谢恩后在庆宁宫与赵煦团聚。高太后表示他们母子已经许久未见。之后老宗元来报向皇后和德妃求见,高太后想起向皇后之前绕过自己行事,对她有些不满。老宗元解释是赵煦提醒德妃应来谢恩,德妃害怕被训,赵煦请向皇后为其求情,高太后听后神色有些许转变,笑称大内众人不如赵煦知礼数并赞赏赵煦识得礼数。
35
赵煦陪朱氏聊天快到中午,在朱氏即将告别的时候,赵煦问她是否带五娘前往太母殿谢恩,朱氏因着急见赵煦而忘此事。赵煦劝诫她并建议补做此事,朱氏因高太后威严而害怕,赵煦在得知朱氏的担心之后表示可请向皇后出面求情,便让冯景去坤宁殿请向皇后。赵煦深知母亲单纯无政治敏感性,想到向皇后没提醒朱氏谢恩很可能是权术手段,赵煦觉得朱氏和向皇后走近对自己会产生利处。
34
赵煦带着弟弟妹妹在庆宁宫内寝嬉闹半小时,在他们累后带去休息,赵煦这才有空和母亲朱氏说话。朱氏称自己一切安好,还表示已在坤宁殿和向皇后谈好,打算将赵煦托付给皇后,希望他在皇后跟前听话读书,朱氏虽内心痛苦但是却不敢反抗。赵煦平静听完,恭敬跪下磕头让母亲放心,称自己会照顾好自己,希望母亲能够照顾好弟弟妹妹。赵煦表示向皇后是嫡母,自己会在其膝下承欢尽孝,他深知此事会被人传告要想身边人都忠心,自己必须先成年。
33
朱氏见到赵煦之后口中喊着名字并激动地上前抱住赵煦,德妃关心他是否长胖长高,赵煦表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照顾自己。赵煦从母亲怀中松开后,看到后面三个孩子。他呼唤 “五娘”,五娘欢快跑来抱住他,赵煦叮嘱她听母亲的话。他又查看了襁褓中的妹妹十娘,想到她在上辈子的结局。之后看到胞弟赵似,赵煦想到上辈子与他感情浅,反倒赵佶关系特殊。赵煦感慨赵佶最后继承皇位荒缪,靖康之变因赵恒、赵佶昏招迭出
32
赵煦一眼认出穿着华丽的生母朱氏,朱氏出身微寒,受宠后喜好彰显身份。赵煦心里虽叹息但由着她。赵煦规规矩矩给母亲磕头,称 “儿问姐姐好”,上辈子的经历让赵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位成熟理智懂得利已之道、掌握全力的君主,但是赵煦面对母亲还是十分的冷静。
31
突然某天刘惟简早早的来到赵煦的身边,告诉赵煦德妃带着公主、和国公去坤宁殿谢恩后会来庆宁宫,公主早已经痊愈。赵煦在得知这一信息之后十分的高兴,便让冯景取父皇赐的玩物,等待生母、胞弟胞妹到来。赵煦回忆起上上辈子妹妹早夭、父亲去世后的孤苦,感慨宋朝皇室子嗣成活率低,但是还想到宋徽宗虽搞得国破家亡但子嗣成活率高。在等待约半个时辰后,冯景通报德妃等人到来,赵煦起身相迎。
30
小孩子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三天赵煦的生活十分的规律,卯时前醒,冯景从御厨取来早膳,赵煦在用过膳就抄佛经。午时用餐后午睡小会儿,睡醒便能见向皇后,赵煦用看一些小手段增进与向皇后的感情,如送插花或故作低落让向皇后安慰。之后赵煦便在庆宁宫各处宫门前露面让御龙直认清自己。刘惟简有时会来告知德妃阁和大内、外朝之事。到了晚上赵煦准时睡觉。
29
刑恕是在新党旧党间周旋的掮客。他告诉王仲修昔年高遵裕账下的王棫谋求复出想要接近高太后,高遵裕曾经是国朝大将,但是在五路伐夏时因他的失误功亏一篑所以被罢官,其账下幕僚受牵连。王珪思考过后认为这是机会,便让王仲修明日约刑恕,通过王棫去见高遵裕,想借此搭上外戚高家的线,此事甚是关键,而王珪则打算在天子驾崩后向高太后表明忠心,便立刻还嘱咐儿子谨慎勿外泄消息否则父子两人都将祸难。
28
宰相王珪宅位于利仁坊,他不想住宣化坊靠近御史台。夜晚他在后宅中观看着舞女跳舞,他靠在软塌上,侍女捶腿,房内火盆取暖,这些开销的费用都由朝廷负担。在大宋这个时代,官员的优遇与福利十分的多,王珪作为宰相福利更多,他已是人臣之巅,每年公使钱达一万贯。宰相的这一做法激励着学子追名逐利。突然,他的长子王仲修与职方员外郎刑恕同游马行街后匆匆回来告知一事。
27
在听完粱惟简的解释之后高太后怒气消散大半,最后让张士良嘱咐探事司留意坊间议论如有消息及时向她奏报之后高太后还问张士良瓦子是否真称颂六哥纯孝,张士良不敢说话,高太后又问粱惟简六哥是否吃素抄经,粱惟简告诉高太后这是庆宁宫中人说的好像就是如此。
25
向皇后闭眼休息的时候,坤宁宫尚书张氏奉命前来,安仁保佑夫人转达四大王的话,说宫中流言皆是不可信。向皇后明白这是四大王是在自保,也是为确保六哥长大即位对四大王的想法。向皇后想起与高太后的对话内心有些不安,但是鉴于四大王的表现和二大王的情况,向皇后决定让张氏次日出宫去宣平坊传教旨给石得一,称官家生病他却懈怠,让他速速入宫服侍,张氏本担心见不到石得一但是向皇后告诉他不会有人阻拦,否则就是犯大忌。
26
高太后在保慈宫假寐之时,粱惟简向高太后通报勾当皇城司公事张士良来奏事。张士良将探事司探查汴京诸事的报告呈给高太后。高太后在接过这一文书之后向张士良询问报告的内容。皇城司受帝后指挥,是后妃对外朝施加影响的渠道,张士良本就是高太后安插在皇城司的耳目。报告中有御史中丞黄履称有一恨是不能迁二王出外,还提及他女婿吕惠卿,高太后对此并不太生气,因台谏官常这样。此外还有京师瓦子中小报传言禁中事,有 “内探” 提供消息,高太后发怒询问为何大内消息外传,粱惟简解释小报还有 “省探”“衙探”。高太后本想责怪他们不治小报,但是粱惟简告诉高太后在仁宗的时候这件事就难治理。
25
向皇后闭眼休息的时候,坤宁宫尚书张氏奉命前来,安仁保佑夫人转达四大王的话,说宫中流言皆是不可信。向皇后明白这是四大王是在自保,也是为确保六哥长大即位对四大王的想法。向皇后想起与高太后的对话内心有些不安,但是鉴于四大王的表现和二大王的情况,向皇后决定让张氏次日出宫去宣平坊传教旨给石得一,称官家生病他却懈怠,让他速速入宫服侍,张氏本担心见不到石得一但是向皇后告诉他不会有人阻拦,否则就是犯大忌。
24
向皇后在庆宁宫待到未时三刻才离开,在离开的时候还带走赵煦昨日抄写的《延寿经》。在回坤宁殿后向皇后看着佛经上的字,在经文末尾:祈愿父皇快痊愈,住院母后万寿长久,想起与赵煦的往往不由的轻笑心中满是欢喜。,严守懃满面春风来到宫中道喜,向皇后问其原因,,严守懃告诉向皇后自己从太平坊的朱、任、崔三家得到消息,三家表示若皇子得向皇后保佑拥护是极好的,向皇后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十分的开心对严守懃赞许有加。严守懃入宫十七年了,向皇后称不便干预他的出外差遣除授,但表示会奏请官家给严守懃加 “带御器械” 衔,严守懃在得知之后十分开心向向皇后道谢。
23
赵煦询问是否是有名气的先生,向皇后称官家去年选好的两位师保皆是资政殿学士,赵煦知道是司马光和吕公著。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官职高升随时可入朝拜相;吕公著是知扬州的干吏。他们回京将拉开元祐党争帷幕。赵煦明白旧党回潮是大势所趋,但他准备好应对,他知道旧法存在问题,旧党上台折腾一阵后赵煦他会收拾出现的局面。赵煦向向皇后表示会认真跟新师保读书不让父母失望,向皇后听到之后十分的放心。冯景看到赵煦在向皇后面前的表现,对比之前得知贡院失火两位直讲丧生时赵煦的冷漠,心中害怕于是决定忘掉早上的事且永不对外吐露。
22
赵煦抄录大半卷《消灾经》的时候,冯景来走到赵煦的身边向他汇报向皇后到来此地,赵煦闻言放下笔,露出天真笑容看向帷幕外。赵煦欢奔向向皇后,向皇后蹲下抱住他,赵煦亲了向皇后的脸颊,向皇后很感动。她抱着赵煦走进内寝帷幕,看到案几上赵煦抄经未干的字迹,感慨官家把赵煦教得好。向皇后看到赵煦的字迹想到昨夜贡院失火,被烧死的官员中有教导赵煦读书的大臣。她想到章献明肃隐瞒李宸妃死讯的事,觉得隐瞒不好但高规格办丧礼荫补亲族保住家族富贵。向皇后让赵煦坐下,委婉告诉他资善堂两位直讲以后不能教他了,会有更有名气的先生来教。
21
高太后称元丰五年日称大师圆寂后,开宝寺僧人就不守清规戒律,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纳妾经商者众多。向皇后也表示听闻过宫外称这些僧人为 “没头发浪子,有居室如来”,甚至有自称 “偎红倚翠大师” 的僧人。她们认为是这些荒僧惹怒佛祖才导致失火。张茂则趁机提及大相国寺和尚放贷之事,太后和皇后听闻和尚不仅放贷还逼人还贷致死人命,觉得这是佛祖发怒的原因。
20
三省两府宰执和翰林学士来见太后、皇后行礼后,还未奏事便已经察觉气氛不对。左相王珪和群臣持芴上前问安,太后和皇后则带着怒意回应众人。宰臣们以为她们是因开宝寺贡院失火烧死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大臣而惊怒,没想到太后却询问是否有修为有成、佛法精深、持戒森严能领率众僧的僧人。章惇在听明白了太后的话之后瞬间明白高太后的意思,便起身出列向高太后禀告曾经有位西僧金总持应募入京,经考核精通佛法、梵文造诣高深,被官家诏封 “西天三藏法师” 赐紫衣命主持传法院。高太后和向皇后听到这话之后十分开心,因日称僧是大宋名僧,这位金总持和日称僧一样来自三藏求法,毕竟高太后与向皇后认为开宝寺失火是缺乏高僧以身作则,想让金总持为开宝寺主持,宰执和翰林学士们面面相觑,蔡确虽有些失望但只能服从。
19
高太后和向皇后在便殿等了约一刻钟还是没有等到宰臣辞殿消息,但是此时却等来一纸进奏。原来是宰臣们乞觐高太后、向皇后汇报事情的请求,毕竟在大宋百年间,而且是天子尚在的时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同时求见太后和皇后的更是几乎无前例,二人都是很惊讶。众人还在震惊开宝寺院失火的事情,毕竟开宝寺位于皇城东南,镇守五丈河,有汴京最高佛塔。宫中还有人传言这是太宗重修时望气士进言此地关乎国姓王气,而如今失火。大宋为火德,加上官家卧疾,天下局势不稳,听到这些传言之后高太后和向皇后也不由得紧张起来,但她们紧张的并不是寺庙失火与人员伤亡,而是在乎王气。
18
刘惟简告诉赵煦,高太后与向皇后选了传法院番僧金总持。赵煦想起曾见过金总持译的《频那夜迦经》,虽内容不适合小孩但认可他是有道高僧,还想到其密教高僧身份将来或可堪一用,于是在屏风上写下金总持名字。之后赵煦让刘惟简有空去查看死于火场的两位直讲的家人,如果发生了困难就帮忙,毕竟他现在不能也不该深入调查开宝寺火灾之事,刘惟简恭敬下赵煦磕头表示知道,冯景看着刘惟简十分的羡慕毕竟只有刘惟简此资格在赵煦面前自称老奴并接受差遣。
17
赵煦询问刘惟简髃臣是否禀报开宝寺失火的事,刘惟简点回应赵煦。赵煦再此询问是否听到议论,刘惟简有些惊讶赵煦竟然是如此的镇定便如实回答吧自己听到的事情讲述给赵煦。刘惟简告诉赵煦自己听到梁从政说开宝寺失火,资善堂两位直讲葬身火海,宰执不敢擅专,要面奏高太后与向皇后。还说高太后与向皇后认为是僧人持戒不严,命宰臣举荐高僧任开宝寺主持。赵煦并不意外高太后与向皇后的做法
16
刘惟简说从德妃阁出来本打算前往御前,但是在右昭庆门下遇到了御药梁从政,在得知宰执进入福宁殿后,他不敢打扰便在昭庆门外等候,等到巳时一刻还是不曾见到宰执出殿,后来才得知宰执递劄子乞去见高太后与向皇后讲事情。赵煦在听到梁从政的名字后,想到在自己前世暴毙之后的事情。梁从政想和章惇拥立胞弟为太子但是失败了,而在赵佶登基后他被贬,赵煦认为他和章惇谋事不密,毕竟二人性格注定失败,章惇高调得罪人,梁从政也只会宫斗。
15
刘惟简本是先帝留给赵煦之父也是又留给他的内臣,刘惟简此时穿着紫袍腰配宝剑、鬓发衰白,恭敬地跪在赵煦面前磕头,赵煦平静且坦然接受。此时的赵煦回想起上辈子刘惟简虽老迈但是仍每日早晚向自己请安,还为自己提供可信大臣名单,但是很可惜当赵煦掌握大权的时候刘惟简已经去世了。赵煦看到跪在地上的刘惟简赶紧让冯景扶起,刘惟简则是叩首再拜后自行站起,告诉赵煦自己受到圣人差遣在德妃阁奔走未及时请安向赵煦请罪。赵煦询问刘惟简有关德妃的情况,在得知再吃三日药可痊愈后便放下心来,然后又问刘惟简是否去福宁殿询问皇帝的身体状况。
14
在开宝寺失火后,殿前司士卒和开封府厢兵则在火场废墟找出尸体,知贡举李定向宰执重臣汇报损失惨重。翟曼、陈方之、马希孟三人则葬身于火场,他们几人身份有些特殊,翟曼是宗室子弟之师,后两人是权资善堂直讲,三人皆是新法坚定支持者、王安石门生,是官家选拔的讲师。这让众人想起赵世居大逆案,此次事件若没有合理解释很可能成为大祸,但是又因为涉及延安郡王。宰臣们不知如何是好,蔡确表示此事暂不可禀于御前,王珪也认同蔡确的说法,因官家重病医嘱不能激动忧烦。李定担忧欺君之罪,蔡确称这位必定是位忠君,可报与两宫,由两宫决定是否禀告天子。蔡确昨夜看到小报上延安郡王为皇家抄经祈福的消息,他想起官家托付之事和皇后口谕,他想效仿韩琦相二帝扶幼主,让蔡氏媲美韩氏。
13
赵煦一觉睡到天亮才醒然后便看到国婆婆,国婆婆告诉赵煦有关昨夜三更公主高热昏厥,幸得钱太医夜宿皇城司医廨及时诊治才解决这件事否则公主可能就已经逝去。赵煦扭头看向开宝寺方向,询问其冯景下落,冯景去御厨了,在赵煦洗漱完后冯景回来。冯景慌张向赵煦汇报有关昨夜四鼓开宝寺走水,天明才被扑灭,大半个贡院被烧毁。赵煦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便明白这是上上辈子发生过的事,他确定现在的时间并且距离被立为储君还有 12 天,父皇驾崩还有 17 天。他已不再是上上辈子的自己,如今在战胜丧妹之痛已经不再恐惧。冯景又告诉赵煦有关资善堂两位直讲可能死于火灾,赵煦得知之后叹息起来。
12
宫门值守的御龙直在见到赵煦拜见他,赵煦知道这些由燕达挑选来守卫自己的御龙直会是他未来的依靠,他们的命运与赵煦他息息相关,并且他们战力很强,足够保护赵煦的安全,赵煦也只是偶尔露面让他们认清自己现在的处境。赵煦回到内寝不久,国婆婆便从朱德妃处回来并带来德妃的消息,公主并未有什么大碍,因为向皇后所表达的善意,德妃已着人写谢表给向皇后。赵煦了解母妃的性子,她向来谨小慎微。此时坤宁殿里,向皇后在收到德妃的谢表十分的满意,谢表文字虽不华美但是情真意切。阎守懃说德妃要带公主来谢恩,向皇后表示不必然后让阎守懃告诉德妃照顾好子女便是有功,官家康复后会自己为她请功,此时向皇后对德妃的称呼已发生微妙变化。
11
赵煦抄完《延寿经》后手腕酸痛,毕竟他现在的年纪小力气小,写一会儿就得歇一会儿。冯景递来按赵煦吩咐泡好的蜂蜜水,赵煦喝了润喉。他前世就注重养生,如今重生回来也保持着习惯。赵煦询问现在的时间,在女官查看漏刻后,赵煦便让冯景收拾《延寿经》并告诉他自己要去宫外散步。庆宁宫并不大,由皇城司旧官廨改建的并且这与仁庙和英庙有关。而且英庙曾经在此受屈辱,并在即位后未修缮此地,而在去年赵煦父皇才下令决定重修此地,但是规模布局依旧维持其原样。赵煦来到庆宁宫花园散步,这里的一切让他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他想起曾有个神童被父皇带到此处背诵经书,自己当时自愧不如,在那神童之后就在再无音讯。赵煦也明白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结束,这一世他有着不同的灵魂,不能再缅怀过去,便念着一句诗词走出凉亭来到宫门。
10
向皇后为赵煦也为自己决心不再坐视不管来到皇帝御榻前,张茂发现之后立马搬来马札让她坐下,她问官家醒转次数和是否有指挥,张茂回到向皇后的问题。她知道张茂并不简单又询问是否有大臣愿内宿为官家值守,张茂告诉她并没有宰臣上书,右丞清臣在尚书省候诏命,她想起先帝病重时韩琦作为。她又问二大王和四大王探视情况,张茂回答向皇后。向皇后到御榻前拿着佛经说赵煦抄经祈福,希望她可以振作然后眼泪落下,众人直接跪下。她知道最迟明天东京城会有 “延安郡王为官家抄写佛经” 的消息。
11
9
赵煦陪向皇后用午膳,斋菜由冯景所做且富含蛋白质,随后味道并不是特别好但是此时的赵煦一心想要拉近自己与向皇后的距离。向皇后感觉到赵煦的孝心,心情十分的愉快,向皇后虽然不舍但因官家病重饭后离开并带走赵煦抄写的佛经,赵煦送她回宫后继续抄经。向皇后乘步辇去福宁殿途中想赵煦,到殿前被叫醒。她问粱从政官家病情,得知依旧如初,还知晓宰执上劄子说熙河大捷,太后许恩赏,她希望官家听捷报能振作,又询问服侍官家之人。她问石得一何在,粱从政称休沐,她怀疑被软禁。
8
粱惟简来宫中向高太后禀报皇五女得病的事情,德妃请钱乙入宫诊断,高太后让粱惟简叮嘱太医必须竭尽全力。太后心情不好十分厌恶京城宰执,张茂向高太后通报雍王赵顥问皇帝病情。赵煦醒来见钱乙正在诊脉并认出钱乙,钱乙告知脉象平稳旧疾已经有了好转,赵煦重生后不会再犯前世不遵医嘱早逝的错误。钱乙在告辞离开的时候,赵煦问他入宫原因,钱乙告诉赵煦自己奉德妃的命令前往给公主诊疾,国婆婆说赵煦昨夜咳喘也让来诊脉。赵煦向钱乙询问皇五女病情,钱乙告诉其伤寒已退烧,赵煦不信有些担心害怕再次得病,他本想让钱乙留宿,但是钱乙以他是外臣并无资格留宿为由离开。赵煦告诉钱乙自己害怕会像去年一样有公主夭折,向皇后在得知赵煦的担心之后,让钱乙留宿皇城并安排相关事宜,赵煦称长大后孝顺她,向皇后感动落泪。
7
高太后来到福宁殿前,宰执们出殿见太后仪卫行礼,高太后留下孙奇。然后告诉他给皇帝诊脉辛苦是否有办法,孙奇告诉高太后必将竭尽全力。入殿途中,高太后问皇帝脉象,孙奇告诉高太后风谙之症,太后想起先帝也患此症,再问有没有办法,孙奇表示无能自己无法解决,高太后得知之后含泪让他退下并命粱惟简相送。高太后来到福宁殿东阁,内臣的张茂出来迎接,太后问他宰执的事,张茂则说宰执正在为皇帝祈福等,太后知道众人已经尽力。看到病榻上消瘦憔悴的皇帝,太后顿时落泪,张茂则劝慰高太后。
6
6
向皇后抱着赵煦哭泣而赵煦则哭着喊母后,这一下子让向皇后死寂的心所触动。阎守懃看到这一幕后,向高太后与向皇后拱手贺道:“延安郡王纯孝之心,古所罕见,臣为太后娘娘贺、为圣人贺!” 又面朝福宁殿方向拱手下拜。向皇后听后心花怒放。但是高太后则留下疑问,相同皇后执意送离高太后然后和赵煦道别返回宫中。阎守懃猜到皇后心思后,告诉皇后有关朱德妃的事情,朱德妃——本姓崔,生父早亡,母亲改嫁后将她托付给任士清抚养,实际上则是卖给了任士清。向皇后听后有些心动,此时阎守懃表示愿为向皇后效力。
4
赵煦目送着冯景离开之后十分期待着后续的发展,此时的赵煦回忆起上辈子有关自己父亲病重时候的场景以及他年幼时侯父皇的举动,众大臣请求父皇早立太子之位,但是太后高太后和母后、向皇后并未由此回应。此时向皇后正在坤宁殿祈福在得知冯景奉赵煦的命令去资善堂取笔墨纸砚和佛经后决定前往庆宁宫。高太后在得知赵煦派遣冯景前往大相国寺的事情之后感觉到震惊,怀疑其向皇后的用意。突然她意识到这种行为好像是向世人宣布皇帝还有个儿子……最后高太后决定前往庆宁宫去查看其情况,与此同时,向皇后则在崇政殿外面意外的碰到了高太后在得知高太后打算前往庆宁宫的想法之后决定邀请其一同前往。
3
赵煦在睡醒之后发现天已经大亮,身边的宫女服侍起来让赵煦再一次恍惚毕竟自己好像很久没经历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回忆起有关上辈子的种种事迹尤其是靖康耻的画面心情更是激动到咳嗽。赵煦让宦官叫来冯景然后赵煦冯景取来佛经祈福,斋戒清净。冯景最终被赵煦的孝心所打动决定全力帮助赵煦。
2
赵煦想起了自己上辈子的经历,自己曾在十二岁时被文官逼迫以及身边人给赶走,资善堂只讲在他将被立为储君前被大火给活活烧死,随后身边又被塞来旧法的大臣。而他在则新世纪醒来成为了一位历史系大学新生并且靠着自己的书法等优势迅速在短视频的浪潮中火了起来,并被帝都大学的教授给看中后来又因为参与金代早期大型王族墓葬发掘在看到传国玉玺等御用之物及自己的惨状后情绪崩溃昏厥。而在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回到九百多年前,此时他只是一位延安的郡王——赵佣,深知自己在当前政局下什么也做不了,随后又疲惫的沉沉睡去。
1
赵煦在恍惚中睁开双眼闻到一股香气,发现自己盖着东染院和绫锦院手艺的被子然后赵煦意外的回到了少年时候。赵煦怀疑自己还在做梦而且那个梦更加的真实,突然一个40岁左右的微胖妇女来到赵煦身边并称其为殿下。看着眼前那个熟悉的面孔赵煦突然有种时空混乱的感觉。眼前这位妇女正是赵煦早年时候最重要的一位人——国婆婆,因为她在自己十二岁的时候从他的生活当中逝去,这是的赵煦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笼中鸟一般外面正对着他虎视眈眈,再确认自己显示的年纪以及现在的情况之后赵煦开始思考其现在的破解方法毕竟自己现在并未继承皇位,此时正是自己的父皇失去语音能力正在召集名医进京的时候;
0.0
人评价